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保持活躍對健康至關重要,但你是否知道,遺傳因素在我們的活動量中扮演了多麼深遠的角色?最新的研究表明,個體之間在運動量的差異有著相當重要的基因基礎。隨著科學理解的加深,基因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活動變得越來越明瞭。
身體活動通過骨骼肌產生的自主運動所需的能量消耗來界定,包括任何時間的活動。這可以是一段快速步行,也可以是一次全力以赴的衝刺。
許多研究顯示,不同個體之間在日常活動中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因。專家表示,遺傳變異不僅影響個體的運動表現,還會決定一個人願意參加體育活動的意願和能力。例如,某些基因變異可能使得個人在運動后感受到更快的疲勞,這會影響他們進一步參與運動的意願。
身體活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的能量消耗,還是控制體重的關鍵調節因子。
許多人將“運動”和“身體活動”混淆。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確這兩者的差異。運動
是有計劃的、結構化的、重複的活動,旨在提升或維持身體健康。而身體活動
則是一個更大的範疇,包括所有日常的自發性活動,例如走路、打掃衛生等。因此,我們的遺傳特徵不僅影響運動的意願,還影響我們進行日常身體活動的潛力。
不活躍的生活方式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及心理健康障礙。根據一項研究,若不增加身體活動,到2030年,全球將增加500萬新病例的疾病,治療成本可能超過3000億美元。
如果不加強對身體活動的重視,將會導致健康風險的升高。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位18至64歲的成年人每周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對於65歲以上的成年人,則應同樣遵循上述建議,並添加每週進行平衡訓練的活動,以防止跌倒。
除了基因的影響,社會和環境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身體活動的量。研究顯示,隨著自然環境的可獲得性(如公園、綠地等)的增強,更多的人會選擇走路或騎自行車進行休閒活動。優良的基礎設施、社區文化,甚至氣候條件都可能成為影響某個地區居民身體活動水平的關鍵因素。
身體活動的量和質可以作為健康狀況的一個指標。研究者提議將身體活動的測量值(PAVS)作為初級保健的篩選工具,協助醫生判斷病人的健康狀況。
通過綜合考察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及推薦的運動標準,我們可以開始理解身體活動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儘管遺傳因素可能讓部分人難以保持活動,周圍的社會支持和環境設計仍然可以促進更多人的運動行為。面對如此多的影響因素,我們是否能夠在了解與安排中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來提升我們的身體活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