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世紀的基督教辯護文學中,《對話》中與Trypho的對話成為一部具有重大意義的作品。這部文本不僅展示了基督教的教義,還描繪了基督徒如何與他們的猶太背景進行對話。該文獻通常認為是在公元155年至160年間撰寫的,主要由神學家尤士丁·馬特所創作,旨在證明基督教乃是所有人類的新法律,並從聖經出發證明耶穌就是彌賽亞。
《對話》的結尾部分主張基督徒是上帝的「真實」子民。
Trypho的身份問題一直困擾著學者們。雖然有提議認為Trypho可能是拉比塔爾豐(Rabbi Tarfon),但許多猶太學者並不認同此觀點。他們認為Trypho是尤士丁為了文學目的而虛構的人物。究竟Trypho是歷史人物還是虛構角色?這一爭議至今仍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
《對話》的背景設置於尤士丁與Trypho在以弗所偶然相遇的場景。當時,尤士丁剛從哲學背景轉向基督教,而Trypho則剛剛逃離猶太地區的動亂。隨著尤士丁提議Trypho皈依基督教,對話變得愈加熱烈。
Trypho對基督徒提出了多方面的批評,尤士丁則對每一項批評進行了回答。
在對話的開頭,尤士丁描述了他在斯多卡哲學、亞里士多德學派和畢達哥拉斯哲學中尋求對上帝滿意的認識的無果之旅。他提到,他在海邊遇到一位老者,告訴他只有透過神的啟示才能達到真正的幸福。這位老者的話深深影響了尤士丁,他因此相信先知所傳達的啟示是真實的,並且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和殉道者的勇氣讓他認識到對他們的指控是毫無根據的。
尤士丁在對話中對猶太人提出了嚴厲的指責,認為他們是盲目、肉體化的存在,無法超越宗教法律的文本。他引用了耶利米的話:“你們的耳朵封閉,你們的眼睛盲目,心靈剛硬。”他認為,猶太人沒有看見律法的給予者,即使福音已經向貧窮者傳播,盲人也可以看見,但他們卻依然不明白。
「你們如今需要第二次的割禮,雖然你們在肉身上十分自豪。」
這一觀念源於新約聖經,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中提到當摩西的經文被閱讀時,猶太人心中仍存在著「面紗」。這種強烈的言辭反映了尤士丁的信念,即基督信仰是一種超越舊約的生命。
《對話》因提及尤士丁的《第一辯護》而可確定其撰寫於公元150年至155年之後。學者們普遍認為其創作時間在155年至167年間,許多學者則更傾向於155年至160年,甚至更具體的時間為公元160年。
至於其真實性,學者們普遍認同《對話》及兩篇辯護文是尤士丁的真實作品,儘管這些文本僅在《聖書平行》中得以保存,但它們的早期影響可追溯到塔提安、奧林匹亞的美多修斯及尤西比烏等人。尤西比烏提到的兩篇辯護文實際上在本質上可以視為同一篇作品,這也反映了作者身份的統一性。
對話在結構上最初被劃分為兩卷,而其中一部分可能基於尤士丁與拉比塔爾豐的真實歷史事件。
學術界對於《對話》的研究持續進行。各種版本的出版從1885年的英語翻譯到法語批評版的發表。這些不同版本為Understanding Trypho的身份提供了更多的視角,而這也促使學者們重新思考這段歷史的實質。
那麼,Trypho的身份究竟如何影響了我們對於基督教與猶太教早期關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