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快樂的缺失通常被視為道德或靈性上的缺陷。古希臘哲學家如伊比克拉斯和亞里士多德認為,快樂是生活的最終目標,但這種幸福常常依賴於美德和合理的生活方式。而當古代人感到缺乏快樂時,他們往往認為這是靈魂缺乏平衡或未能遵循道德法則的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快樂的缺失不僅僅是情緒上的問題,更關乎個人的品德和社會責任。
古代希臘哲學家認為,快樂源於德行與理性,快樂的缺失則可視為道德的失敗。
進入19世紀,心理學開始展現其科學一面,對快樂和心靈疾病的理解隨之深化。心理學家如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研究揭示了人類潛意識中的衝突,並將這些衝突視為快樂感缺失的原因之一。佛洛伊德的理論強調,無法滿足的欲望會導致情感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可能表現為抑鬱或焦慮等心理障礙。
心理學界在19世紀開始探索快樂的缺失,揭示了潛意識中的衝突以及所帶來的痛苦。
此外,19世紀的心理學研究還開始定義「快樂缺失」的具體表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快樂缺失症」(anhedonia)。根據早期的定義,anhedonia 是無法體驗快樂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對anhedonia的理解更加多元化,它現在被認為與動機減退、預期快樂減少以及學習強化功能障礙有關。這些新定義促使臨床精神病學更加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不僅僅是其心理症狀的評估。
anhedonia 不再僅限於無法享受快樂,還包括動機衰退與預期的樂趣缺失。
在當代文獻中,anhedonia 被認為是例如抑鬱症、精神病及個性障礙等的核心症狀之一。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的規範,anhedonia 定義為對曾經愉快活動的興趣減少或是體驗快樂的能力降低。相對而言,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則未明確提及anhedonia,但相似的抑鬱症狀如失去興趣或快樂在定義上同樣存在。
當代研究將 anhedonia 識別為多種心理疾病的核心特徵。
進一步的觀察顯示,anhedonia 為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所共有,許多臨床研究指出,約70%的重度抑鬱患者會出現這種無法感受到快樂的狀況。這意味著,即便他們的情緒未必低落,這種快樂的缺失卻使他們無法享受生活的基本樂趣。
科學家們發現,anhedonia 可能與大腦中的獎勵系統失調有關,尤其是多巴胺的功能異常。這就引入了大腦內部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研究顯示,前額葉皮層、杏仁核和腹側被蓋區等都是已知與快樂感知有關的結構。
大腦獎勵系統的失調,被認為是造成快樂缺失的主要原因。
此外,anhedonia 並不僅限於情緒或心理症狀,它還可以影響社會交往的能力。例如,社交快樂的缺失(social anhedonia)使人們在社交場合中感到疏離,對他人缺乏興趣,這樣的情況對於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患者來說尤其常見。這一方面的研究促使專家反思社交互動和情感連結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社交快樂的缺失提醒我們,心理健康不僅是個體情緒的問題,也是社會連結的重要部分。
結合古代對快樂的哲學思考與19世紀心理學的發現,對於快樂的缺失,我們似乎找到了一些共同的脈絡。快樂的缺失不僅是生理層面上的問題,也涉及心理和社會的多重因素。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如何從內心重獲對生活的快樂,或許永遠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時間/人物 | 貢獻 | 理解的演變 | 相關研究 |
---|---|---|---|
19世紀 - 泰奧杜爾-阿爾芒·里博 | 首次引入「快樂缺失」的概念 | 定義為「體驗快樂的能力減少」 | 影響後來的心理學研究 |
20世紀 - 保羅·尤金·布魯勒、艾米爾·克拉佩林 | 將快樂缺失視為精神疾病的重要症狀 | 特別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作為負性症狀 | 促進了對精神病學的理解 |
現代 -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 多層面理解快樂缺失 | 包括減少的動機、預期愉悅感與實際愉悅感 | 研究「想要」與「喜歡」的獨立性 |
DSM-5 | 將快樂缺失列為多種精神疾病的核心症狀 | 定義為對活動的興趣和愉悅感的喪失 | 影響臨床診斷標準 |
ICD-10 | 未明確提及「快樂缺失」 | 相關症狀為「失去興趣或愉悅感」 | 顯示不同診斷系統的一致性 |
臨床研究 | 發現快樂缺失與大腦區域功能異常相關 | 涉及前額葉皮層、紋狀體等區域 | 關聯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
綜合研究 | 追求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 從哲學探討到心理學發現的演變 | 展示快樂缺失研究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