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5年,一位名叫Egas Moniz的葡萄牙神經學家進行了一項手術,這項手術將使精神病學的歷史迎來深刻的變化。Moniz的工作不僅令他成為現代精神外科的奠基人之一,也讓他在1949年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葡萄牙國籍醫生。這段生平故事背後,揭示了科技進步與倫理道德之間的衝突,引發人們思考精神健康治療的未來。
Moniz認為精神疾病的根源在於大腦額葉的神經連接異常。
Egas Moniz於1874年出生於葡萄牙,早期他就展現出對醫學和政治的濃厚興趣。1899年,他在科英布拉大學畢業後,於該校擔任講師,並在1911年成為里斯本大學的神經學教授。Moniz的職業生涯非常多樣化,除了學術,還參與了多項政治事務,甚至在一戰期間擔任過駐西班牙大使和外交部長。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個人生活,也為他的醫學研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回到醫學領域之後,Moniz開始探索如何改善對於腦部病變的診斷。他在1926年發展出腦血管造影技術,此技術使得醫生可以精確地觀察病變情況,對於治療腦腫瘤等疾病至關重要。Moniz的實驗最初複雜且風險高,但最終成功地對患者進行了腦血管造影,開創了腦部影像學的新時代。
他對於腦部疾病的深刻理解,讓他提出了前額葉白質切除術的概念。
然而,Moniz的突破並不僅僅止於影像學。他認為,精神疾病可能源自於額葉的異常神經連接。經過對動物研究的啟發,他決定在精神病患者身上進行前額葉白質切除術,也就是今天所稱的腦葉切除術。在1935年,他成功地在一名63歲的女性患者身上執行了此項手術。手術後,患者的情況有了顯著改善,這讓Moniz看到了這項技術的潛力。
儘管如此,這項手術也遭到了不少的爭議。一些批評者指出,Moniz在手術中未充分考慮到可能的併發症,且對於患者的後續追蹤不足。許多接受過此手術的患者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改善,乃至於一些患者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Moniz的休眠手術在其領域內迅速傳播,並在1950年代達到了頂峰。
然而,這項手術不久後便被更為先進的精神疾病治療方法所取代。隨著抗精神病藥物的出現,腦葉切除術逐漸被視為一種過時且有爭議的做法。Moniz的遺產在20世紀末的評價也因此受到負面影響。許多專家對他的技術提出質疑,甚至呼籲撤銷他的諾貝爾獎。
儘管如此,在他故鄉葡萄牙,Moniz依然被尊崇為醫學界的先驅。他的生平事跡被製作成紀錄片,並在多個城市設立了紀念他的雕像與博物館。是什麼讓這位醫生即便在爭議中,仍然能夠持續影響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