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的醫學界,許多疾病的診斷依然依賴於醫生的臨床經驗和粗略的實驗室檢查。不過,正是Egas Moniz的出現,為這一領域帶來了變革。Egas Moniz,這位葡萄牙神經學家,不僅是顱內血管攝影(Cerebral Angiography)的發明者,更是現代心理外科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不僅改變了神經學的診斷方式,更影響了許多患者的治療選擇。
Egas Moniz生於1874年11月29日,位於葡萄牙的Avanca。他在科英布拉大學完成醫學學位後,擔任該校的講師,並於1911年被任命為里斯本大學的神經學教授。在此期間,他的政治理想也逐漸形成,支持共和制度的他曾因參與學生抗議活動而數次入獄。
1926年,隨著Moniz返回醫學界的全職工作,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能夠透過放射學手段清晰地顯示大腦血管,就能更精確地定位腦部肿瘤。他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實驗,最初的試驗雖然失敗,甚至導致一位患者的死亡,但他並未放棄。最終在多次改進後,他成功使用25%碘化鈉溶液進行了顱內血管攝影,開創了新的視野。
這一技術使得醫生們能夠首次看到大腦的血管結構,這在以前是人們無法想像的。
在觀察到前額葉傷害的士兵行為變化後,Moniz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透過外科手術切除前額葉的白質纖維,或許可以幫助治療某些精神疾病。1935年,他在實施白質切除術的過程中成功地改善了多名患者的情況,這項手術也為他帶來了1949年諾貝爾獎的榮譽。
在這項手術中,Moniz聲稱「前額葉白質切除術是一個簡單且安全的手術,可能在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療中具有療效」。
除了臨床研究外,Moniz也是一位 prolific 的作家。他在醫學、文學和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發表了112篇論文和數本著作。其中,他對於神經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不僅限於巨著,還對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儘管Moniz在1955年逝世,他的遺產卻仍在繼續引發各界的討論。隨著抗精神病藥物的發展,白質切除術在醫學界的地位遭到質疑,甚至引發對Moniz所獲得的諾貝爾獎的重新審視。在葡萄牙,Moniz卻被視為英雄,多項紀念活動依然在進行。
他為精神病與腦部疾病研究的貢獻是否值得在歷史上永載青史,或許尚需時光的檢驗。
在Egas Moniz的生命中,他的創新打破了傳統的診斷模式,為大腦的神秘面紗揭開了一角。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於他所開創的方法是否仍具現實意義,或許是未來醫學界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