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歷史中,有不少政治人物扮演了不尋常的角色,從宗教領袖轉變為極右派的代表人物,成為美國政治舞台上爭議的焦點。喬治·萊曼·肯尼斯·史密斯(Gerald Lyman Kenneth Smith)可說是典型的例子,他的生平和思想變化引人深思。
生於1898年的史密斯,早期曾在美國基督教界中擔任重要職位。他以小康社會運動的領導者身份嶄露頭角,雖然他早期的事業與社會正義掛鈎,但在與大萧條相關的變革之後,他開始向更加極端的意識形態傾斜。
史密斯在威斯康辛州的帕德維爾長大,受家庭影響,年幼時便決定要成為一名基督教牧師。他1897年在瓦爾帕萊索大學獲得聖經研究學位後,於1916年接受按立。
「我們從來不懷疑’基督教’這個詞與’美國’這個詞的關聯。」
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史密斯從神職人員的身份轉向了政治,特別是在與路易斯安那州州長休伊·朗(Huey Long)的接觸之後。作為分享我們的財富運動的全國組織者,他的理念仍然圍繞著社會正義,但影響力卻逐漸增強。
「為了成功,群眾運動必須是表面的以便快速吸引注意,基本的以便持久,教條的以便確定,實際的以便可行。」
隨著休伊·朗的死去,史密斯的政治觀念變得越來越與反共主義和反猶太主義掛鉤。史密斯在1942年創立了基督教民族主義聖戰,並在1943年成立了美國第一黨,旨在推動極右派運動,顯示出他對傳統核心價值的徹底背叛。
在1944年的總統選舉中,他作為美國第一黨的候選人,卻僅獲得1781票。
以不同的身份重燃仇恨情緒,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反猶太主義的持久代表。他的言論常常引發爭議,並且他對猶太社群的批評可謂極為激烈,甚至譴責猶太人對社會的影響。
「共產主義是猶太人的。」
二戰結束後,史密斯的活動仍然不斷,並且徐徐推進反共主義的政治行動。具爭議的他,在1950年代時甚至組織反對阿拉斯加心理健康法案的運動,認為這是一種共產主義陰謀。
此外,他還撰寫了許多書籍,內容多與反猶太主義、民族主義及基督教極端主義觀點結合在一起,但這些作品也將他推向了與主流基督教的徹底對立。
1976年,史密斯因肺炎去世,享年78歲,並埋葬於阿肯色州的「奧扎克基督」雕像附近。他這一生的異變,從基督教的布道者到極右派的代言人,給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他的一生及其思想的轉變,究竟是如何影響美國社會,甚至在今天的社會中仍有何種餘波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