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當美國音樂界的風潮依然在波瀾起伏時,一首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與深刻的歌詞而震撼人心的歌曲悄然降臨。這首歌是鮑勃·迪倫所創作的《Like a Rolling Stone》。然而,在它首次被播放前,這首歌卻曾遭到了唱片公司強烈的反對與拒絕。當時的哥倫比亞唱片對這首長達六分鐘的歌曲懷有不安、不解的情緒,因為不僅長度超出常規,電音風格更與當時流行的民謠風格大相徑庭。但究竟是什麼讓這首曾被拒絕的單曲,最後成為音樂歷史上的里程碑呢?
《Like a Rolling Stone》被認為是一首對音樂界有所革命的作品,它將傳統民謠與搖滾音樂毫無障礙地融合在一起。
在1965年春季,迪倫剛從英國的巡演回到美國,對於公眾對他的期待感到疲憊,他陷入深深的掙扎之中。“我打算放棄唱歌,整個狀況令人厭倦,”他在一次採訪中這樣描述他的心境。然而,正是這種疲憊與掙扎,催生了《Like a Rolling Stone》的創作。這首歌的靈感源自迪倫寫的一篇多頁的詩,最初是關於他對周遭世界的厭惡與不滿。
在錄音過程中,迪倫經歷了多次試驗與失敗。錄音室內的氛圍混亂無序,最初拍攝的時候趨向於圓舞曲的傅數,直到某一次實驗改為搖滾風格,意外獲得了成功。芝加哥的藍調吉他手邁克·布魯姆菲爾德及其他成員在錄製過程中緊密合作,彼此之間散發出一種無形的火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阿爾·庫柏的哈蒙德B2電風琴的主旋律給整首歌賦予了獨特的色彩。
“作為音樂家,我們的靈感來自於 DJ 的需求——這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這首歌的價值。”
幾周後,雖然哥倫比亞唱片的銷售部門決定將《Like a Rolling Stone》阻止於未發行的歌曲清單中,但它的命運卻因一個設計巧合而發生了劇變。這首歌的一份拷貝在紐約一家新開的音樂俱樂部裡泄露了,當地的DJ感受到了這首歌曲的魅力,並將其傳播到更廣泛的音樂圈。這對於迪倫而言,無疑是一場福音,也使他們最終在1965年7月20日,將這首歌曲正式發行為單曲。
隨著《Like a Rolling Stone》的發行,這首歌憑藉其特有的長度及深入骨髓的歌詞,迅速成為各大音樂排行榜的佳作。它不僅在美國的Billboard排行榜中達到第2名,還在世界各地掀起熱潮。這首歌被許多藝人翻唱,其中包括吉米·亨德里克斯和滾石樂隊等,充分證實了它的音樂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Like a Rolling Stone》被認為是流行音樂歷史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作為反映迪倫對於社會和文化的觀察,這首歌的主題不再局限於愛情,而是展現了一種對人生失落與逆境的獨有理解。評論家形容這首歌“對於一個在失落中尋找自我的音樂探險家,提供了一種震盪的釋放”。從此一曲,迪倫的音樂形象從鄉村民謠轉向了更具有衝擊力的搖滾界之中。他的作品也影響了隨後的一整代音樂人,明確定義了60年代的音樂文化。
“我想刺痛他們,我想讓挫折與失落成為他們醒悟的契機。”
不僅如此,這首經典在時至今日依然對著作權的維護、文學作品與流行文化之間的界限發起了全球的討論。甚至在2013年,迪倫為這首歌發布了不同尋常的官方音樂視頻,讓整首歌變得更具互動性與現代感。此舉再次引發了有關音樂,社會以及現今媒介形式的深入辯論。
由此可見,一首被拒絕的歌曲,卻最終能夠翻身成為不朽的經典,這不禁令人思考,是否還有其他被忽視的創作,未來或許能夠成為世代的璀璨明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