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在美國流行音樂的史跡上,鮮明的音符依然在空氣中波動,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無非就是鮑勃·迪倫(Bob Dylan)的經典之作《Like a Rolling Stone》。這首歌不僅標誌著迪倫的音樂轉變與創新,還與早期的布魯斯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讓我們追溯這段音樂史,探索《Like a Rolling Stone》背後的隱藏故事。
《Like a Rolling Stone》於1965年7月20日由哥倫比亞唱片發行。這首歌的發源於迪倫在1965年6月創作的一段延伸詩句,當時他剛從英國的艱苦巡演回來。他感到疲憊不堪,並對公眾對他的期望感到不滿。這段長達十頁的草稿最終被濃縮成四個詩節和一個副歌,而這一過程是他創作史上的一次突破。
「我當時是想退出音樂界的,因為我對未來的方向感到迷茫。」
錄音過程中,迪倫與一群優秀的音樂家一起工作,包括芝加哥布魯斯吉他手邁克·布盧姆菲爾德(Mike Bloomfield)和後來閃亮登場的阿爾·庫珀(Al Kooper),他在錄音室即興演奏的哈蒙德B2管風琴旋律,成為這首歌的標誌性聲音。一開始歌的版本有著34拍的緩慢節奏,乍聽之下,似乎並不符合時代潮流。直至轉換為搖滾音樂格式之後,這首歌開始找到了應有的韻律。
出乎意料的是,哥倫比亞唱片對這首歌的長度(超過六分鐘)和重電聲音不滿意,曾一度對發行猶豫不決,直到一個月後,這首曲子的錄音被傳播至一家熱門音樂俱樂部,吸引了許多影響力DJ的注意,最終才正式發行成單曲。儘管廣播電台最初對如此長的曲目抱有保留態度,但《Like a Rolling Stone》仍在美國公告牌音樂榜上達到了第二名的佳績,並迅速成為全球熱播的經典曲目。
「這首歌徹底改變了迪倫的形象,從民謠歌手蜕變為搖滾之星。」
《Like a Rolling Stone》以其富有挑釁性的歌詞而聞名,是對一位失落女性「孤獨小姐」的質疑與同情,歌詞中的每一句都深刻而真摯。這首歌探討了個人自由和失去無所依賴的深刻意義,表面上的尖銳攻擊隱藏著對於「孤獨小姐」的複雜情感詮釋,反映出一種既同情又發洩的心理狀態。
在這首歌中,迪倫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變幻的畫面,歌詞提到的角色如「穿著破衣服的拿破崙」和「騎著鉻色馬的外交官」等,讓我們不禁思考這些角色的寓意背後是否有著更深的隱喻。其實,許多專家甚至作出推測,這些角色的背後可能暗示著早期布魯斯音樂的立場,與迪倫的創作靈感息息相關。
「這首歌在道德上的視角和諷刺特質令人驚訝。」
迪倫的音樂始終與他所處的時代交錯著,當他於1965年在紐波特民謠音樂節上首次表演《Like a Rolling Stone》時,台下觀眾的嬌慣反應似乎揭示了他與舊民謠觀眾之間的距離,也交換了民謠與搖滾的論戰。此次的表演成為了他音樂旅程中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
當《Like a Rolling Stone》經典面世後,影響力迅速蔓延,使其成為了後戰時代流行音樂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類似於《滾石雜誌》旗下的評比中,它一度被列入「500首偉大歌曲」的第一位。
今天,當我們回顧音樂史,思考這首歌的誕生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語境時,會不會讓我們更了解迪倫的心路歷程?音樂究竟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