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或稱為鳥流感,是由流感A病毒引起的一種疾病,主要影響鳥類,但偶爾也會影響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野生水鳥是流感A病毒的主要宿主,該病毒在許多鳥類群體中是地方性(持續存在)的。雖然禽流感的症狀因病毒株和感染物種而異,但人們最擔心的是其傳播到人類的潛在風險。
大多數禽流感A病毒的感染僅在與受感染鳥類進行長時間密切接觸後發生。
禽流感可分為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兩種。這一分類是根據對家禽的感染症狀來決定的,其中LPAI通常顯示輕微的症狀或無症狀,而HPAI則會導致重大的呼吸困難和突發死亡。特別的高致病性病毒,例如H5N1毒株,能夠迅速在家禽和野生鳥類之間傳播,並引致大規模防疫措施,例如撲殺數以億計的家禽。
這種病毒的傳播機制始於野生鳥類,尤其是水鳥的唾液、黏液和糞便中都有病毒的存在。當其他鳥類或動物接觸到這些分泌物時,就有可能感染禽流感。尤其在野生水鳥的遷徙過程中,病毒可以隨著它們遷移到新的地區,擴大了傳播的範圍。
人類受到禽流感的感染,通常出現輕微到重度的症狀,包括發燒、腹瀉及咳嗽,但持續的人與人之間傳播尚未被觀察到。
禽流感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自從1878年首次被醫學界認識以來,這種病症已經歷多次爆發,特別是在家禽產業中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根據資料,自2003年以來,禽流感病毒在全球造成的病例不計其數,尤其是H5N1和H7N9這兩種亞型被視為最具威脅的類型。
雖然多數人與禽流感接觸後只是輕微不適,甚至沒有症狀,但高致病性病毒感染的死亡率卻高得驚人。從1997年香港首次錄得人類感染案例以來,數十名患者因禽流感而死亡,使得公共衛生機構高度警惕。
人與禽流感之間的流行主要來自於直接接觸受感染的禽類,尤其是當人們在市場購買或處理這些禽類時。為了減少感染風險,公共衛生機構建議民眾避免接觸病鳥,並加強對禽類的監控與保護。
由於禽流感病毒的高突變率,其可能會與其他流感病毒進行基因重配,導致新變種的出現,從而威脅公共健康。
在面對禽流感的威脅時,全球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加強監測和疫情防控,以防止病毒的蔓延。許多國家對於H5和H7亞型的任何檢測結果均要求立即報告,以便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禽流感的疫苗研發也在不斷推進,對於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苗可用於保護家禽;而針對H5N1和H7N9亞型的人用疫苗的研發亦在進行中,以備未來可能的疫情爆發。
禽流感從野生鳥類傳播到人類的過程揭示了生態系統中複雜的相互關係和病毒的演化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如何面對不斷變化的病毒和潛在的健康威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