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又稱為鳥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疾病,主要影響鳥類,但有時也會波及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禽流感的主要宿主是野生水鳥,而這種病原體在許多鳥類族群中是地方性流行的。禽流感的症狀依據其病毒的亞型以及受影響的鳥類或哺乳類物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根據病毒對家禽影響的嚴重程度,禽流感病毒可分為低病原性禽流感(LPAI)和高病原性禽流感(HPAI)。對於雞隻而言,LPAI會顯示出輕微的症狀或無症狀,而HPAI則可以導致嚴重的呼吸困難和突然死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種特別具侵略性的亞型——H5N1(A/H5N1),潛在的威脅巨大,已經對家禽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隨著H5N1的擴散,據估計已有五億隻農場禽類被屠殺,以遏制該病毒蔓延。這種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存在,不僅對農業造成威脅,還引發了人類健康的擔憂,因為長時間的密切接觸感染的鳥類可以導致人類感染禽流感。
自1981年起,為了評估禽流感的影響,全球建立了一套分類系統。該系統將禽流感亞型分為高病原性和低病原性,這一分類是根據特定病毒對雞隻的致死率來確定的。然而,對於其他物種來說,這一分類無法確保能準確預測感染後所產生的症狀。
WHA(World Health Assembly)自2006年以來要求所有LPAI H5和H7的檢測必須報告,因為它們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突變為高病原性流感病毒。
禽流感的病因是甲型流感病毒。這種類型的病毒具有一個由負義單鏈RNA組成的基因組,並含有11個病毒基因。該病毒的粒子大小為80到120納米,呈橢圓或絲形。證據顯示,該病毒在水體環境中能存活很長時間,並且可以耐受長期冷凍。
H5N1首次在1959年的一個小規模禽類疫情中被報導,隨後該病原體在全球的家禽及野禽中持續擴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自2003年至2024年11月間,全球已報告948例確認的H5N1病例,死亡464例。儘管如此,許多輕微症狀的病例可能未被確診。
人類感染H5N1的症狀範圍從輕微到嚴重,並且截至目前,尚無持續人傳人的病例被發現。
對於家禽而言,針對特定的HPAI流感亞型是可以進行疫苗接種的,然而,需輔以監測、早期偵測及生物安全等其他控制措施。針對H5N1及H7N9亞型,已有多種“候選疫苗”在研發中,若出現疫情將能迅速進行測試、許可及生產。
禽流感病毒的突變率相對較高,這使得H5N1和H7N9的共存更加令人擔憂。這種情況下,病毒可能因此獲得新的特性,甚至具備感染人類的能力。至今,H5N1與H7N9仍被認為是最具災害性風險的亞型,其中H7N9在家禽市場的流行,以及其潛在的交叉傳播風險,對公共健康構成了持續威脅。
全球監測機構如全球流感監測和應對系統(GISRS)正不斷追踪流感的擴散,以便為國際社會制定完備的控制政策。隨著流感病毒變異的持續存在,我們不禁要思考,在未來的防控中,我們該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潛在的危險疫病擴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