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業革命以來,在工業化國家,女性參與家庭以外勞動力的比率顯著增加,特別是在20世紀。這一變化被視為工業社會的一大好處,不僅提升了國家經濟產出和GDP,也通過增加勞動供應降低了勞動成本。然而,女性進入高收入高地位職業的歷史卻是充滿挑戰的,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教育與職業進入機會的限制。
過去,女性無法接受高等教育,使她們無法進入法律、醫學等高端專業,其歷程極具挑戰性。
20世紀初,女性的職業選擇被限於低薪和低地位的工作,甚至在做相同工時的情況下仍無法獲得與男性相等的薪資。但隨著勞動市場的轉變,女性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顯著進展,並進一步提升了她們在長期及高收入職位中的比例。研究發現,增加女性在職場的參與不僅促進了性別平等,對全球經濟或將帶來高達28兆美元的經濟收益。
例如,在美國內戰期間,維吉尼亞·佩尼(Virginia Penny)所著的《已婚或單身女性賺錢的方式》一書引發了社會對女性職業選擇的廣泛關注。她的研究不僅列出了500項適合女性從事的工作,還分析了性別工資差異的原因,充分反映出女性進入職場的潛力與挑戰。
全球研究清晰地闡明了女性在經濟中角色與生活水平提升之間的關聯。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承認並改善女性在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助於提高整體生活標準。當女性在勞動市場的機會增加時,不僅能改善家庭收入,還能提高子女的存活率;例如,女性每增加7美元的收入,對女童存活率的提升有著1%的正向影響。
然而,在一些地區,如南亞和西亞,女性的付費非農業工作比例仍然低至20%。即便如此,全球女性在非農業工作上的參與率已顯著提升至41%。女性的工作主要集中於傳統市場交易上,尤其在中美洲和非洲,這一職業模式已經歷史悠久。
研究指出,在許多地區,男女在經濟部門的參與明顯不均,這是由於職業性別特徵的強烈影響。
許多國際法律及組織的存在,旨在保護女性的工作權利以促進性別平等。國際勞工組織於2011年通過的《家庭工作者公約》便是針對外籍家庭工作者的國際保護措施之一。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組織成立以改善女性在職場中的地位,鼓勵女性爭取更高的職位和更廣的影響力。
然而,阻礙女性平等參與的因素仍然存在。例如,不安全的公共交通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女性勞動參與率下降。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常常使得女性即便在高等教育和職業訓練上得到提升,仍難以在男性主導的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
教育和經濟參與的提高不僅使女性受益,還有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
隨著女性在各行各業的崛起,她們在決策和領導崗位上的比例須要提升,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那些身處於職場高層的女性,經常擁有豐富的教育背景和管理經驗,並且在推動社會變革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至2023年,許多企業正逐漸認識到性別多樣性的價值,而女性在企業中參與的比率逐步上升。
最終,女性如何從家庭成功走向職場,不僅是她們深耕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大環境的配合和支持。這些女性的故事亦將如何改變未來的工作環境及社會結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