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磨光技術(Magnetic field-assisted finishing,簡稱MAF)是一種新興的表面處理技術,利用磁場的力量,將磨料顆粒推向目標表面,進而實現對傳統加工方法難以觸及表面的光滑處理。隨著醫療元件、液體系統、光學元件及電子元件等行業的不斷發展,磁性磨光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磁性磨光技術能夠在不需直接接觸工具的情況下,對難以到達的表面實現精細加工,這一點非常驚人。
磁性磨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最初作為一種加工工藝出現,並於1940年代獲得首個專利。隨後,隨著1960年代在蘇聯、保加利亞、德國、波蘭等國的研究,這種技術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逐漸實用化。為滿足半導體、航空航天和光學行業對高表面精度及完整性的需求,磁性磨光技術仍在不斷發展中。
磁性磨光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均勻混合的磁性顆粒和磨料顆粒,通過磁場的控制施加加工力於工件。在顆粒混合物與工件表面之間的相對運動過程中,材料會被有效去除。由於MAF無需直接接觸工具,這使得磁性顆粒及磨料顆粒能夠進入傳統技術無法輕易抵達的地區。
挑選合適的磁性顆粒和磨料,能夠達到以往無法實現的表面紋理和粗糙度控制。
磁性磨光中使用的磁場來源通常為電磁鐵或稀土永久磁鐵。永久磁鐵具有高能量密度、無過熱的優勢,並且能夠便捷地整合至現有的數控設備中。某些特殊應用需要調整磁通密度或切換磁場,而這類需求只能通過電磁鐵來達成,因為永久磁鐵產生的磁場無法單純關閉。
磁性磨光的有效性依賴於磁性/磨料顆粒混合物與工件之間的相對運動。常見的設備配置有:磁極尖端的旋轉,或者工件的旋轉運動,然而,後者僅適用於軸對稱工件。除了旋轉運動,還可以使用振動或擺動的方式來進行磨光。
磁性磨光中,施加於工件表面的力可劃分為法向力和切向力。法向力可表達為表面面積和磁場強度的函數,隨著接觸的持續,這些力能驅動表面之上的高點材料被去除,逐漸實現表面的光滑。在這個過程中,表面粗糙度隨著磨光進程不斷降低。
磁性磨光技術可精確控制達到以往難以企及的粗糙度值,從200μm Ra降至1nm Ra,展現了技術的高度定制性。
磁性磨光可依據所使用的磁性顆粒類型分為三個主要類別:磁性磨料磨光(MAF),磁流變磨光(MRF)及磁性流體磨光(MFF)。每種方法皆具有其獨特的應用場景,必須根據具體需求來選擇合適的磨光方式。
磁性磨光技術在多個領域中展現出其獨特的能力。無論是自由型表面處理、複雜形狀的醫療器械,抑或是高精度的光學儀器,都能受益于此技術的進步。
透過磁性磨光技術,傳統上難以達到的完美光滑表面現在成為可能。這不僅為製造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也進一步促進創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然而,如何將這樣的高端技術推廣到更廣泛的產業應用中,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