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製造業對表面處理技術的需求逐漸增長。磁場助力加工(Magnetic Field-Assisted Finishing, MAF)應運而生,這是一種利用磁場將研磨顆粒強迫作用於目標表面的表面處理技術。MAF技術的發展不僅顯示出高效能,還使得通常難以接觸的表面,如長彎管的內部,也能夠進行精細的加工處理。
磁場助力加工技術日益顯示出其在醫療元件、流體系統、光學、模具、電子元件以至機械元件等眾多應用領域的潛力。
MAF的初步發展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並於1940年代獲得首項專利。隨著1960年代在蘇聯、保加利亞、德國和波蘭等地的大學展開研究,這項技術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逐漸實用化。隨著半導體、航空航天及光學行業的蓬勃發展,MAF的技術日臻完善,達到高形狀精度和表面完整性。
MAF技術主要是透過磁場操作一種均勻的磁性顆粒與磨料顆粒混合物,為工件施加加工力。這一過程中,顆粒的相對運動可實現材料去除,且由於不需要直接接觸工具,相關顆粒能夠進入許多傳統技術難以到達的區域。透過細心選擇磁性顆粒和磨料顆粒,可以對表面紋理和粗糙度進行以前無法實現的控制。
在MAF中,磁場的作用於顆粒的力量可通過許多不同的方式實現,包括材料的使用、運動配置和磁場源的選擇。
MAF基於磁性和研磨顆粒混合物與工件之間的相對運動以實現材料去除。常見的設置是磁極尖的旋轉。這可以通過旋轉整個永久磁鐵設置來實現,或是僅僅旋轉鋼極。對於內部加工,還可以通過旋轉工件來實現運動,儘管這僅限於軸對稱的工件。
在MAF過程中,痕量的切削力(伴隨著表面上的正向和切向力量)詮釋了材料去除的機制。當研磨刷與工件繼續接觸時,工件表面粗糙度會逐步下降,而這個過程的上限受限於目前的加工設置。通過選擇合適大小的磁性粒子和磨料,MAF能夠實現粗糙度值在200μm Ra到1nm Ra之間的任意調整,展現出極高的可定制性。
MAF的獨特能力在於它能夠進行表面改造而不影響形狀,並且能夠進入難以接觸的區域,這讓它在當今的製造業中獲得新的生命。
MAF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這些類型根據所使用的磁性顆粒而異,因此各自擁有特定的應用領域。其中磁性研磨加工、磁流變加工及磁流體加工各自擁有各自獨特的特性和應用場合。
這是一種利用1μm至2mm鐵顆粒混合磨料的方式來施加加工力。該過程彷彿使用一種“磁性刷”,這種靈活性大大提升了其在自由形狀外部表面及內部表面加工中的適應性。
該技術利用微米大小的鐵顆粒與油的黏稠混合物,當施加磁場時,這種混合物可變得具有更高的黏度,進而改變加工力的方向和大小,特別適合大型非磁性工件的表面處理。
在這種方式中,利用含有磁性流體和磨料顆粒的溶液來進行加工。此技術可用於傳統方法難以接觸到的區域,例如矽微孔光學元件,這些通常無法使用常規技術進行加工的地方。
綜合而言,MAF技術展示了其在當代製造業中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優勢。這一切的發展如何改變我們的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