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毛狀白斑(Hairy leukoplakia)是一種出現在舌側面,表面呈現皺褶或毛狀的白色病變。它是由愛泼斯坦-巴爾病毒(EBV)引起,通常發生在免疫系統薄弱的人群中,特別是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或患有獲得性免疫缺乏症(AIDS)的人。這種白斑無法輕易擦掉,稱之為良性病變,雖然不需要治療,但其外觀可提供對潛在病情的診斷及預後資訊。
白色病變是由過度角化及上皮增生引起的,並且與EBV有關。
毛狀白斑本身並無任何不適感,但其出現往往伴隨著免疫抑制的潛在原因,可能有多種症狀。這種病變幾乎專門出現在舌的側面,偶爾也會影響到頰黏膜、軟顎、咽部或食道。病灶的 texture通常呈現垂直的皺褶狀,或看起來厚實而蓬鬆。
該白色外觀是由過度角化和上皮細胞增生造成的。引起的病因是愛泼斯坦-巴爾病毒,這種病毒也會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EBV在主體初次感染後,就會在宿主體內持續存在,並藉由潛伏感染B淋巴細胞來躲避免疫系統的監控。當宿主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時,潛伏的病毒就會導致病灶的發展,尤其是在HIV/AIDS患者中。
毛狀白斑通常出現在免疫系統受到HIV/AIDS影響的患者中,只有少數情況在其他免疫抑制的患者中報告。
毛狀白斑的診斷主要是臨床評估,這種白斑無法輕易擦去,這一特徵可幫助鑑別診斷。當然,根據臨床外觀進行診斷可能會有17%的假陽性率。因此,在有HIV感染背景下,通常不需要進一步的診斷測試,而在未知免疫缺陷的情況下,則需深入調查。
生物組織檢查的病理學特徵顯示上皮增生及“氣球細胞”現象,顯示EBV感染的確切跡象。
由於毛狀白斑本身屬於良性病變,通常不需要治療。雖然其外觀可能會造成美觀上的顧慮,但這種病變在高劑量的acyclovir或desiclovir治療後可迅速緩解。隨著免疫系統的進一步損壞,該病變有可能再次出現。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如zidovudine被證明在治療過程中也有助於減少毛狀白斑的症狀。
在HIV/AIDS患者中,毛狀白斑的出現通常預示著疾病的嚴重程度。
口腔毛狀白斑是HIV/AIDS最常見的口腔表現之一,隨著CD4細胞計數的下降,毛狀白斑的發生率會增加。研究顯示,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患者中,毛狀白斑的發生率有所下降,這表明治療對於控制此類病變是有幫助的。
口腔毛狀白斑於1984年首次被提出,並在1985年與EBV的関聯性被確立。最初對其的理解相對不足,隨著HIV/AIDS流行病導致的影響,對其的理解與認識逐步增強。
有學者建議將口腔毛狀白斑重新命名為“EBV白斑”,以強調其病因。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醫學界對其的認識,也便利後續的研究方向。
在這樣一個日益關注免疫系統的時代,毛狀白斑是否能成為鑑別免疫狀態的重要指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