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位化和快節奏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面臨著許多認知負荷的挑戰。認知負荷理論指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管理來自不同來源的認知資源,包括內在、外在和有關的認知負荷。特別是,外部干擾對學習的影響已成為研究的焦點之一,學生在學習時面對的各種干擾,如來自手機的通知或社交媒體,無疑會額外增加他們的認知負荷。
外部干擾不僅干擾了學生的注意力,還會消耗寶貴的工作記憶資源,降低學習的效率。
認知負荷是指在工作記憶中所消耗的努力。根據指導設計和教育學領域的研究,認知負荷可分為三類:內在認知負荷,指與特定主題相關的努力;外在認知負荷,指信息或任務向學習者呈現的方式;而有關認知負荷則是指為形成長期記憶(例如,架構)所需要的努力。這些類型的認知負荷並不是孤立的,它們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特別是當外部干擾加劇時,這種影響會更加明顯。
外在認知負荷通常是由教材的呈現方式所引起的,因而是設計者可以控制的。根據研究,外在負荷的存在可以顯著減少學習者處理內在負荷和有關負荷的資源。例如,當學生同時處理不同類型的情報,無論是來自課本的內容還是屏幕上的通知,他們的有效學習能力均會受到損害。
有效的教學材料設計應致力於減少外在認知負荷,讓學生能夠專注於學習的核心內容。
隨著社交媒體與網絡的普及,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面對的外部干擾愈加普遍。據報導,經常檢查手機的學生,其學習表現普遍低於那些較少受到干擾的同學。問題在於,這些外在的激勵和干擾不僅消耗了工作記憶容量,還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這種情況非常可怕,因為學生的認知資源有限,過多的刺激會使他們難以專注於學習內容,使得學習成效顯著下降。
為了提升學習效果,學校和教師應考慮採取措施來減少外部干擾。首先,可能需要對教學材料進行重新設計,確保信息的傳遞盡量清晰不冗雜。其次,為學生創造一個不受外部干擾的學習環境,如限制手機使用和其他分心物品。這樣可以讓學生的工作記憶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包括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學生,在面對外部干擾時,所經歷的認知負荷是不同的。例如,研究表明,年長者因為工作記憶效率下降,面對相同的認知挑戰時,可能會有更高的認知負荷。而學生則因為既要處理學習材料的內容,又要管理來自環境的干擾,經常出現較高的認知負荷,這不利於他們的學業表現。
不斷增加的認知負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一直引發關注,特別是在心理壓力的情況下。
更糟的是,這些負擔的增加,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效,還可能導致挫折和焦慮的情緒,直接影響他們的整體學習動機。隨著外部干擾的增加,學生需要學會開展更有效的時間管理和注意力控制策略,以應對隨之而來的挑戰。
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外部干擾在學習環境中愈發普遍,如何有效管理這些干擾將成為未來教育的重要課題。只要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外部干擾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負荷,便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保持學習的競爭力。在面對持續不斷的挑戰時,究竟我們該如何平衡學習與生活中的這些外部干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