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及知識吸收的過程中,我們的腦海中經常充斥著各種信息,但究竟我們的大腦具備多大的承受能力,以應對這些信息呢?
認知負荷理論最初由約翰·史維勒在1980年代末提出,研究了問題解決的過程並指出,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負荷主要來源於工作的記憶資源的使用。這些負荷可分為內在負荷、外在負荷和有益負荷,彼此間互相影響,對學習成效有著重大影響。
「認知負荷理論提供了指導方針,以促進信息呈現,從而優化學習者的智力表現。」
內在負荷是指與特定主題相關的固有難度,這是不可改變的,例如學習兩個數字相加的簡單計算與解決微分方程的差異。外在負荷則與信息呈現方式有關,是設計者可控制的重要因素。有益負荷則是學習者為提升學習而投入的資源,這三者之間的平衡將決定學習的有效性。
隨著年齡增長,銀髮族的工作記憶效率會有所下降,這使得他們對於認知負荷的承受能力大幅降低。而學習者,尤其是學生,在使用手機和社交媒體時,更容易受到外在負荷的影響,從而導致學業表現的下降。
「過重的認知負荷通常會在任務完成中造成錯誤或干擾,而這在不同年齡層和經驗水平的人群中表現各異。」
多項研究已經證實,當內在負荷增高而外在負荷過低時,學習者能夠有效地將更多資源投入到關鍵內容的處理上。相反,當外在負荷增加時,學習效果可能會受到阻礙,因為學習者需要用工作記憶來應對多變的外部環境。
隨著研究的進展,科學家們已經開始使用生理指標來測量認知負荷,比如瞳孔直徑變化等方法,這些方法能夠提供有關工作記憶負荷的可靠數據。這表明,理解認知負荷的具體表現對於改進學習環境至關重要。
在較低社會經濟狀況的人群中,也發現了認知負荷相較於中產階級的人群更為顯著,這種情況使得他們在學習環境中的負擔增加,學習效果受限。
認知負荷的研究不斷演進,未來的研究將會更加深入地探討身體活動與學習的相互影響,如何運用這些發現來優化教學設計,並促進更有效的信息傳遞和記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