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免疫缺失病毒(HIV)是兩種感染人類的慢病毒(屬於逆轉錄病毒的一個亞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引發獲得性免疫缺失症(AIDS),這是一種進展性免疫系統功能失常的狀態,讓致命的機會性感染和癌症得以繁衍生息。若不接受治療,感染HIV後的平均存活時間約為9到11年,這取決於HIV的亞型。了解HIV的感染途徑不僅對自身健康至關重要,還有助於降低社會中病毒傳播的風險。
大多數情況下,HIV是一種性傳播感染,通過與感染者的血液、前列腺液、精液和陰道液接觸或轉移而感染。
此外,HIV也可以通過非性接觸的方式傳播,例如在孕期從感染的母親傳給嬰兒,或在分娩時通過接觸母親的血液或陰道液,甚至通過母乳。在這些體液中,HIV以自由病毒顆粒和感染的免疫細胞內的病毒形式存在。研究表明(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伴侶),如果HIV陽性伴侶的病毒載量持續不可檢測,則在無保險套的性交過程中HIV並不具有傳染性。
HIV主要感染人體免疫系統中的關鍵細胞,例如輔助T細胞(特別是CD4+ T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
HIV感染會通過多種機制導致CD4+ T細胞數量降低,其中包括對感染的T細胞的噴氣性死亡、對未感染旁觀細胞的凋亡、直接的病毒殺死感染的細胞,以及CD8+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對感染細胞的攻擊。當CD4+ T細胞的數量下降到臨界水平以下時,體內的細胞介導免疫功能會喪失,導致身體對機會性感染的抵抗力逐漸減弱,最終造成AIDS的發展。
HIV以其具有特定結構的病毒顆粒進入宿主細胞,其過程由包膜糖蛋白gp120與目標細胞CD4分子及化學趨化因子共同受體相互作用來介導。具備輕微變異的HIV進入方法顯示了病毒適應宿主細胞的能力。例如,感染T細胞和巨噬細胞通常涉及gp120與CD4的高親和力結合,隨後病毒與細胞膜的融合。
新的研究顯示,HIV的細胞入侵過程也可通過內吞作用進行,而不僅僅依賴於細胞膜的直接融合。
隨後,病毒的RNA基因組被攜帶入細胞核,並通過逆轉錄過程轉換為雙鏈DNA,並與宿主細胞的基因組整合。此過程中,病毒的基因能夠在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保持潛伏狀態,這使得病毒能夠在長達十年的某些情況下不發出任何症狀,但在活躍狀態下可能會產生新的病毒顆粒,引發再次感染。
雖然性行為是HIV的主要傳播途徑,但血液、母乳以及胎盤也都是潛在感染方式。特別是在懷孕、分娩及哺乳過程中,感染的母親可將HIV傳播給嬰兒。這彰顯了了解HIV傳播途徑的重要性,因為這不僅關乎個體的健康,還影響到下一代的命運。
大多數HIV感染者在沒有適當的醫療干預時,會遭受一系列的機會性感染,而這些感染尤以AIDS病人為甚。
因此,普及關於HIV的知識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性教育方面。不論是年輕人還是成人,在了解HIV的感染途徑和預防措施的同時,還應正視社會中對於HIV的偏見及 stigmatization,這些因素都會對病人的心理健康及社會融入產生不良影響。
目前有多種抗HIV的治療方式,包括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T),這不僅可以延長感染者的生命,還能大大降低病毒的傳播風險。持續的治療能使得感染者的病毒載量持平至不可檢測的水平,進而達到「不可傳染」的狀態。這一點對於改善HIV/AIDS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有著重要意義。
同時,使用安全套、接受定期檢測與教育、提供預防藥物(PrEP)等方式均可有效降低HIV的傳播機會。社會應共同努力,推廣HIV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減少病毒傳播的風險。每個人的參與都是關鍵的一步,讓我們在戰勝HIV的過程中不再孤單。
注意了解HIV的科學知識能否改變你對該病的理解和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