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質性研究領域中,主題分析是一個最常見的分析方法。它強調識別、分析和解釋質性數據中的意義模式(或稱“主題”)。與其他方法如基於理論的框架如基礎理論、話語分析和詮釋現象學分析相比,主題分析常常被理解為一種技術或方法。
「主題分析是一個多樣化方法的總稱,而非單一的方法。」
這種靈活性使得主題分析能在多種研究環境中進行應用。主題分析的支持者,心理學家維珍尼亞·布勞恩和維多利亞·克拉克,將主題分析劃分為三種主要類型,分別為:
他們於2006年發表的文章成為最受引用的學術作品之一,顯示出主題分析作為一種獨特方法的逐漸興起。
主題分析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它的靈活性,無論是在理論框架的設定、研究問題的制定以及研究設計的安排上,主題分析都有廣泛的應用範疇。
「主題分析不僅僅是計算文本中的字詞,而是探索數據中的明示與暗示意義。」
可以用主題分析探索參與者的生活經驗、觀點、行為和實踐,甚至是影響特定現象的社會過程。因此,適用於多種質性數據種類,包括訪談、焦點小組、調查等。
在主題分析中,主題的形成通常涉及到編碼過程,這是開發主題的主要步驟。編碼即為識別數據中的分析要素並賦予其標籤。一些主題分析方法中,編碼是針對已確定的主題來進行的,這是一種演繹過程。而在反思性主題分析方法中,編碼則是主題發展前的過程,主題是透過編碼所建立的。
「研究者在創建主題的過程中,扮演著一個主動的角色。」
這告訴我們,主題的形成不僅僅依賴於數據本身,而是與研究者的主觀解讀息息相關。
主題分析中存在著多種編碼方法,包括編碼可靠性方法與代碼書方法等。這些方法通常依賴於結構化的代碼書,通過多位獨立編碼者進行編碼。然而,對於編碼可靠性方法,一些質性研究者對其提出了質疑,認為過於標準化的編碼可能無法深入反映數據的豐富性。
「某些質性研究者認為,結構化的代碼書反而使分析變得淺薄。」
在這樣的討論中,反思性方法因其靈活性與對數據的深入理解而受到推崇。
在編碼過程中,研究者需要考慮各種問題,例如「人們在做什麼?他們希望達成什麼?」等,這能夠在研究中帶來更深的洞察。編碼的過程如同在一幅畫中找出重點,幫助我們了解參與者的真實想法。
「反思日誌在質性研究社群中被視為認可研究者主觀性的有力工具。」
這樣的工具有助於研究者在進入數據分析階段時,清晰地記錄下對數據的初步印象和可能的分析方向。
在質性研究中,樣本大小經常是難以明確的論題,因為這直接關乎所研究的範疇與問題。然而,有許多質性研究者對“飽和度”的概念提出質疑,認為這種追求可能無法真正反映數據的豐富性。
「飽和度的概念在質性研究中有著激烈的爭論。」
這些討論不僅涉及到樣本的規模,也引發了對如何確定研究問題及其答案的質疑。
布勞恩和克拉克的主題分析進程分為六個階段,這些階段有助於研究者系統性地理解數據並構建出意義豐富的主題。第一階段便是熟悉數據,這是整個分析過程的基礎。研究者需要不斷重覆檢視數據,才能對其有最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