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冠軍,或稱記憶者,是那些能夠記住並回憶出異常長數據列表的個體,例如不熟悉的名字、數字列表和文本等。這一術語源於「助記」這一概念,它指的是幫助記憶的策略,如地點法或主要系統,但並非所有記憶者都使用助記技術。內在的記憶回憶能力在記憶冠軍的身上也是一個被廣泛探討的議題。
記憶技巧的結構以及記憶能力的來源問題,至今仍然吸引著眾多心理學家的研究。
記憶者所使用的記憶方法已經被廣泛記錄。過去一個世紀來,許多記憶者在心理學研究中一直被關注。他們中大多數都使用助記設備,目前,所有在世界記憶錦標賽的記憶冠軍都表示他們採用助記策略,如地點法來進行記憶挑戰。關於技巧內部運作的理論由K. Anders Ericsson與Bill Chase提出以解釋助記設備在記憶專業技能中的有效性。
編碼是將信息根據知識結構進行有意義的關聯。這時通常需要將長列表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的部分以適應短期記憶的容量。記憶專家的口頭報告顯示,這些分組一般是三到四個項目。例如,將數字序列1-9-4-5記住為「二戰結束的年份」。
通過過往的知識,記憶者能夠更有效地編碼新信息。
創建檢索結構是下個步驟,這種結構能夠幫助回憶關聯。它的功能是保存檢索提示而不必使用短期記憶用以記住項目的順序。經驗豐富的記憶者通常會利用分層節點和地點法作為回憶信息的方法。
地點法是「利用有序排列的位置,將要記住的物品或人放置於其中各自的圖像」的過程。這一過程分為三步:首先,記住一個建築區域;然後,將每個要記住的項目與一個單獨的圖像關聯;最後,將這些圖像在預定的順序中分佈在該區域內。
當需要回憶信息時,記憶者只需「漫步」在這條路上,看到每個符號,就能回憶出相關的信息。
例如,記憶者Solomon Shereshevsky會利用自己熟悉的街道來進行記憶訓練。正是這樣的高度視覺化的關聯方式,使得他能夠對信息進行回憶。神經影像學的研究顯示記憶專家在使用地點法時,腦部活動的區域與空間記憶和導航相關。
熟練記憶理論的最終步驟是加速。隨著練習的增加,編碼和檢索所需的時間可以顯著縮短,信息的儲存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因而,研究記憶的時候,受試者往往會隨著多次測試而持續改進。
記憶專家表現的天生性問題,至今仍未有定論。許多證據表明,記憶專家的能力是可以通過靈活的學習和大量的實踐獲得的。例如,參加世界記憶錦標賽的選手中,幾乎所有的選手都否認擁有相片記憶的能力,而是經過了平均十年的練習才能夠掌握編碼策略。
專業的記憶選手優於普通人,主要表現在他們對特定信息類型的記憶,而對於其他類型的記憶則並不一定優越。
例如,即便有記憶專家能記住大量的數位,但他們卻未必能在記住無關的符號或雪花時有超出常人的表現。此外,過去的研究也指出,神經影像學的結果指出專家與普通人在結構上並沒有顯著的不同,這表明,記憶專家的能力多半是後天獲得的。
然而,記憶的能力仍然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學習結果的辯論持續進行。這究竟是天賦異稟的禮物,還是透過努力與韌性所能夠造就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