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老舊船隻轉變為新資源?船舶拆解的魔法在哪裡?

在海洋深處,許多隻老舊的船隻不再承載人類的夢想與冒險。它們的役期大約在 25 至 30 年,隨著時間流逝、金屬疲勞累積及部件缺乏,這些船隻的運營成本愈來愈高,最終走到了「船舶拆解」的十字路口。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淘汰過程,更是一種資源的再利用與能源的有效回收。綠色經濟的概念在船舶拆解過程中得到了深化,尤其是在全球對可持續發展愈加重視的今天。

船舶拆解能夠回收大量鋼鐵等重要材料,這不僅減少了對礦產鐵礦石的需求,也在鋼鐵生產過程中節省了能源使用。

船舶拆解作為一項行業,其歷史悠久。早在文藝復興時代,木製船隻的拆解通常是將船隻點燃或就地沉沒。但隨著金屬船隻的興起,拆解技術變得愈發複雜與專業。

船舶拆解的現代化過程

現代船舶拆解通常分為兩大類:發展中國家的「海灘拆解」與發達國家的「乾船塭拆解」。兩者在細節上略有不同,但基本流程相似,均以安全和環保為前提。以印度的阿朗船舶拆解場為例,工作人員在進行拆解前會先進行各類檢查,獲得必要的許可,並進行危險物質的清除,這包括燃料和潤滑油等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物質。

再生鋼鐵資源覆蓋了孟加拉國20%的國內需求,而在印度則接近10%。

在發展中國家,船隻會在潮汐時分駛入沙灘,這種「海灘拆解」的方法雖然省去許多能量消耗,但對於駕駛技術的要求極高。至於在發達國家,拆解工作則更注重環保,利用專門設計的設施來處理有害物質,以達到近乎98%的回收率。

拆解市場的現狀

根據報告,隨著全球產業的變化,船舶拆解的主要集中地逐漸移至亞洲。根據2020年的數據,印度、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船舶拆解國。

在2012年,全球約有1250艘船隻遭到拆解,平均年齡為26年,顯示出行業二次利用的潛力。

然而,這一行業也面臨著廉價勞動力和環境法規不健全的挑戰。許多業者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工人的安全保障與環境保護,這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與討論。

船舶拆解的法律與監管

1994年《巴塞爾公約》作為首部對船舶拆解行業進行環保管理的國際性法律,致力於限制有害廢物的跨境調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保拆解的發展。然而,該公約的漏洞也不容忽視,特別是在工作安全及跨國協調方面。

隨後,2009年《香港公約》的提出更是旨在建立對船舶運營和回收過程的安全與環保要求。這意味著在拆解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材料的再利用,還要注重對環境及工人健康的保護。

未來展望

船舶拆解的行業未來將在可持續發展的浪潮中繼續演化。隨著全球對減少海洋污染和資源回收的重視,市場需求將促使這一行業的技術革新與多樣化發展。從海洋到岸邊,把老舊船隻轉變為新資源,其真正的魔法到底在哪裡?

Trending Knowledge

為什麼亞州國家的船舶拆解產業能夠主導全球市場?
隨著全球航運業的發展,船舶拆解產業也逐漸興起,尤其是在亞洲地區。從1970年代開始,亞洲國家的拆解場逐漸取代了西方國家的傳統拆解場,成為全球船舶拆解的主要基地。究竟是哪些因素讓這些亞洲國家的船舶拆解產業能夠迅速崛起,並在全球市場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經濟成本的優勢 首先,亞洲國家,特別是印度、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的船舶拆解業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著稱。根據統計,拆解一艘船隻
船舶拆解的隱秘工藝:為何這個行業如此危險卻吸引人?
船舶拆解,亦稱之為船舶回收、船舶拆解或船舶拆卸,是一項在全球範圍內持續進行的行業。這一行業涉及將廢棄的船隻逐步拆解,回收其中可再利用的零件和原材料。儘管這個過程可被視為環保行動的一種,但其過程隱藏著眾多風險和挑戰,也讓許多國家在探討可持續發展時必須面對棘手的問題。 <blockquote> 現代船舶的壽命約為25至30年,而在其結束運作後,船舶拆解成為了一種流行的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