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拆解,亦稱之為船舶回收、船舶拆解或船舶拆卸,是一項在全球範圍內持續進行的行業。這一行業涉及將廢棄的船隻逐步拆解,回收其中可再利用的零件和原材料。儘管這個過程可被視為環保行動的一種,但其過程隱藏著眾多風險和挑戰,也讓許多國家在探討可持續發展時必須面對棘手的問題。
現代船舶的壽命約為25至30年,而在其結束運作後,船舶拆解成為了一種流行的替代方案,這一行業在許多國家尤其是亞洲地區蓬勃發展。
船舶在使用年限結束後,面臨著腐蝕、金屬疲勞及組件匱乏等問題。傳統上,船舶拆解是通過將其拆卸以回收鋼鐵等材料,這使得這些資源能夠被再加工為新的產品,降低對礦石的需求,並減少鋼鐵制造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根據2013年的統計,全球海洋船舶的拆解總量達到29052000噸,其中92%發生在亞洲地區。
然而,船舶拆解行業並非毫無風險。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這一行業以較低的成本運行,卻常常忽略了環境保護和工人的安全。在這些國家,工人面對的風險極高,事故頻發,許多工人因長期接觸有害物質而面臨健康危機。
船舶拆解被認為是全球最危險的行業之一,這其中的原因不僅僅在於繁重的體力勞動,還包括處理有毒廢棄物的潛在風險。
船舶拆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當時木製船舶在使用後被燒毀或下沉。而隨著金屬船舶的出現,拆解技術逐漸演變。19世紀末時,許多國家開始會採購英國的船舶以進行拆解,這為全球船舶拆解行業打下了基礎。
在20世紀中後期,亞洲國家如印度和孟加拉國以其低廉的勞動力逐漸主導了這一行業。以阿朗拆解場為例,它目前承擔了全球30%的船舶拆解任務。這些國家的拆解技術多以「沙灘拆解法」為主,這使得形勢相對嚴峻的船舶能夠就地處理。
在發展中國家,船舶拆解多是在沙灘上進行,造成了顯著的環境影響。廢棄物未經正規處理就進入海洋,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而在已發展國家,拆解過程通常遵循嚴格的環境法規,回收率高達98%。這些國家會提前拆除所有有害物質以確保工人的安全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一些國家正在努力通過引入更嚴格的法規來控制船舶拆解對環境的影響,例如《巴塞爾公約》和《香港公約》。這些條約旨在促進船舶的環保解體與再利用,減少有害廢棄物的排放。
儘管船舶拆解行業在回收和再利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環境法規的加強,非洲及亞洲的一些國家在如何平衡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方面面臨挑戰。許多人質疑,隨著全球對環保的重視,這個行業的未來會是繁榮還是衰退?
面對迫在眉睫的氣候 crisis,各國正努力尋找更加可持續的船舶拆解解決方案。這或許預示著行業的洗牌,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環保企業進行競爭。
在強調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時,船舶拆解行業絕對是一個需引起關注的焦點。如此危險的行業何以吸引無數人投入其中,背後又隱藏著如何的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