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色彩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從日常的穿著、室內裝潢,到藝術創作和品牌設計,顏色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與感受。但是,顏色到底是如何被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所感知的呢?
顏色是基於電磁光譜的視覺感知,並不是物質的固有屬性。顏色感知與物體的光線吸收、反射、發射光譜及干涉有關。大多數人類通過三種類型的錐形細胞(即三色視覺)來看見顏色。而不同的動物如蜜蜂可以感知紫外線,展現出不同的顏色敏感範圍。
顏色的感知屬性包括色相、色彩豐滿度(飽和度)及明度。
電磁輻射的特徵包括波長(或頻率)及強度。當波長在可見光譜內時,即為“可見光”。可見光的範圍大約是390nm到700nm。顏色的感知也有著一個非常複雜的科學背景。
物體的顏色依賴於它們如何吸收和散射光。大多數物體會在某程度上散射光,並不會像玻璃或鏡子一樣進行鏡面反射。透明物體幾乎不吸收光,因此被視為無色的,而不透明物體則吸收或反射光。
虽然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古代科学家对光与色彩视觉的本质有所论述,但直到牛顿才发现光是产生色彩感知的来源。1810年,歌德发表了《色彩理论》,提出了一种理性描述色彩体验的方法。
约翰·扬提出了三色理论,基于观察任何颜色都可以通过三种光的组合匹配这一现象。
人类眼睛区分色彩的能力基于视网膜中不同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性。人类的视网膜包含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细胞(即锥体细胞):短波锥体细胞(对蓝色光敏感)、中波锥体细胞(对绿光敏感)、长波锥体细胞(对红色或黄绿色光敏感)。
在视网膜层次上,色彩视觉的机制得到良好描述,而在此之后的颜色处理则组织得不太相同。主流理论认为色彩信息通过三种对立过程或通道传递出去:红绿通道、蓝黄通道和黑白亮度通道。
色彩视觉缺失(如颜色盲)使得个体感知到的颜色比正常视觉者要少。大部分的颜色盲是由于一种或多种锥体细胞的缺失、谱敏感性发移或响应性降低造成的。最常见的颜色盲形式是先天性红绿色盲,影响约8%的男性。
色彩再現是為了創造出能忠實呈現所需顏色的科學。這一過程主要關注於如何構建波長的光譜來最佳地引起觀察者的某種顏色感覺。大多數顏色並不是單一的光譜顏色,而是多種波長光的混合,大多數人類色彩知觉可以通過三種顏色(即原色)來生成。
每種方法有其具體的優缺點,根據特定的應用而有所不同。
顏色的感知不是單純的感官刺激,而是與文化、經驗及心理狀態密切相關的現象。當我們思考顏色的不同含義及其在社會與文化中的象徵時,這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那么,色彩感知對你的一天產生了哪些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