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是我們視覺世界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但它背後的科學原理卻可能並不為人所知。顏色的感知實際上是來自光的電磁波,並非物質本身的固有屬性。當物體吸收、反射或發射光時,人的眼睛接收到的不同波長光線會形成各種顏色的感知。
顏色的感知跟物體的光吸收、反射和發射光譜密切相關。
人眼能夠在約390納米到700納米的可見光範圍內感知顏色,而其中困擾許多人的色盲問題,也源於不同類型的光感受器(錐體細胞)不足。在環境中的光源本身發出的光線,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波長,它们结合起来使我們感知到不同的顏色,不同動物對顏色的感知範圍也會有所不同。例如,蜜蜂可以看見紫外線範圍的顏色。
光的電磁輻射由波長(或頻率)和強度來表徵。當光的波長在可見光範圍內時,我們就稱之為可見光。技術上,顏色可以被定義為一組光譜,它們引起相同的顏色感知,但這些光譜的組合在不同物種之間可能存在差異。
純色(光譜色)是指只有一種波長的可見光,可以稱為顏色的光源。
著名的光譜顏色可通過一個簡單的縮寫「ROYGBIV」來記住,這代表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靛藍和紫色。但是,不同的文化和語言對顏色的命名和感知也有所差異,這也反映出顏色的社會和情感意義。
色彩理論在視覺藝術中被用來指導顏色的組合使用,使其在美學上更為和諧。它包括了色彩互補、色彩平衡,以及對主要色(紅、黃、藍)和次要色(橙、綠、紫)的分類。這些理論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工具,也是理解顏色在日常生活中意義的基石。
色彩科學是研究顏色的一門學科。
人類的視網膜包含三種不同的錐體細胞,能夠分辨顏色。這種三色視覺使我們能夠感知從藍色到紅色的範圍。由於不同類型的錐體對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敏感度,因此我們的大腦會根據三種色彩信號的組合形成色彩感知。
人類能夠分辨約1000萬種顏色,這顯示了顏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然而,即使在明亮的環境中,我們的視網膜中還有另外一種光敏細胞——桿狀細胞,主要在低光環境下運作,不直接參與顏色感知,卻能提供明暗信息。這使得視覺系統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適應與色彩的識別有關。
大腦如何處理顏色信息則更加複雜,這裡涉及到的對手理論(opponent process theory)為我們解釋了不少色彩經驗的主觀特點。例如,為何人類無法感知「紅綠」或「黃藍」的顏色,這些都是對手通道的信息處理結果。
這種獨特的色彩表徵解釋了我們對顏色的主觀體驗。
顏色信息經過初步處理後,會送到大腦中的視覺區域V2進一步分析。這些神經元的活動可以細分為不同的色彩模組,從而形成更為複雜的顏色感知,進一步證明顏色知覺在我們的視覺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顏色再現是將一種顏色的感知轉化為能夠隨著意圖或需求在設計和藝術中傳達的顏色。這涉及如何選擇特定光波段來制造符合期望的視覺效果。由於大多數顏色是由不同波長光的混合而成,因此精確的顏色再現對許多行業來說是必需的。
無論是印刷、攝影還是電視,顏色再現都必須依賴於精確的色彩模型。
不論是藝術創作還是業務應用,色彩再現技術都在不斷改進,滿足人類對顏色感知的需求,使得科學理解添加了文化和情感的韻味。然而,隨著我們對顏色的認識加深,是否只是單純的視覺現象,還是隱含著更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