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武器的使用可追溯到數千年前,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武器的首次大規模使用改變了戰爭的形式和趨勢。化學武器在 war中被用作一種殺傷性的手段,其主要目的是破壞敵人的士氣、傷害和殺死深度防禦的部隊。最初,這些武器的類型從使對手失明的催淚瓦斯,到造成死亡的致命化學物質,例如氯,磷酸酯和芥子氣,無所不包。這一時期的化學戰爭深刻改變了20世紀的戰爭歷史。
化學武器的廣泛使用和高爆炸物的發展,使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視為「化學師的戰爭」,並且開創了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化學武器使得戰爭不再單純依靠傳統的士兵和武器。這些化學物質引起的心理創傷遠超過其物理傷害,造成約90,000人喪生和130萬人受傷。儘管化學武器的死亡人數僅佔所有戰爭傷亡的3-3.5%,但它們的使用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戰爭方式。實際上,這些武器也促使軍隊研發出防護措施,例如防毒面具,最終降低了化學武器的整體有效性。
首次大規模運用化學武器可追溯至1915年的1月31日,在波羅的海的洛瓦河上,德國軍隊首次使用18,000枚含有四溴甲烷的炮彈攻擊俄軍。然而,由於這些化學物質未能如期發揮威力,德國軍隊轉而使用氯氣作為致命武器。這種氣體在攻擊時不僅能造成眼睛、鼻子和喉嚨的損傷,更在高濃度下可導致窒息而死。
「氯氣的使用違反了1899年海牙公約,不過德國的辯護認為海牙公約只禁用了化學炮彈,而非使用氣體投射器。」
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德國軍隊多次使用氯氣進行攻擊,特別是在第二次伊普爾戰役中,這被普遍視為「化學武器的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場上對化學武器的使用也變得越來越常見,然而隨著反制措施的引入,這些武器的有效性卻逐漸減弱。隨著1915年化學戰技術的進步,英國和法國等其他參戰國也開始研發和使用自己的化學武器,特別是催淚瓦斯和氯氣。
1917年,德國引入了一種新型的化學武器——芥子氣。雖然其名稱包含「氣」,實則為一種揮發性油狀液體,以霧狀液滴的形式散發在戰場上。芥子氣主要用於損傷和干擾敵軍,不過在高劑量下卻可能導致死亡。該化學物質對肌膚和呼吸道的傷害異常嚴重,長期暴露的受害者通常會在數週後死去。
「那些談論無論代價如何都要繼續這場戰爭的人,卻無法想像那些受到芥子氣影響的士兵正在經歷什麼。」
芥子氣的污染性質使其在支援進攻時較難被使用,因為進攻的部隊往往會受到自身使用的氣體的影響。儘管如此,德國在1918年發動的米哈伊作戰中,卻依然決定將芥子氣洒向英軍,以派遣敵人撤退。最終,這些新型的化學武器佔據了戰爭的重要地位,成為大規模作戰中的標準武器之一。
經過四年的戰鬥,化學武器在許多情況下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有效性。雖然最終造成了約130萬的傷亡,但隨著防護技術的進步和公眾對這類武器的憤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軍事行動中化學武器的使用明顯減少。對化學武器的運用不僅改變了戰爭的慣例,其背後對人類道德及戰爭本質的思考也成為後人研究的重點。究竟,化學武器的出現是否真正提高了戰爭的效率,抑或剝奪了人類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