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外殼半導體納米晶體(CSSNCs)近年來在材料科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些納米晶體以其具有獨特的光學和電子性能而著稱,介於小型分子和大塊晶體半導體之間。因為它們的尺寸小,這使其具備了良好的模組性,能夠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系統和光學領域。
CSSNCs由半導體量子點核心材料及其外殼組成,外殼的存在能有效提高螢光量子產率。
該材料系統的核心和外殼通常由不同的Ⅱ–Ⅵ、Ⅳ–Ⅵ、Ⅲ–Ⅴ半導體組成。從CdS/ZnS到CdSe/CdS等配置,這些材料可以透過精確控制核心與外殼的尺寸、形狀以及組成,以調節其發光波長。這一能力為量子點在生物成像及感測中的應用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膠體半導體納米晶體,也被稱為量子點(QDs),通常直徑僅有約1–10納米,表面會有有機配體包裹。這些納米材料因其尺寸依賴的光學與電子特性,已廣泛應用於納米光子學、光伏及發光二極體(LED)裝置中。量子點作為生物成像的螢光標記,具備調控發光及耐光性強的優勢。
量子點的發光特性來自於激子衰減,它使得在發光過程中高效釋放光子。
量子點內部的載流子可以經由輻射或非輻射途徑進行復合。輻射路徑讓電子從導帶回到價帶,釋放出與半導體禁帶相應的光子。這種量子限制效應導致了可觀察的量子能級,能在控制其大小時直接影響其發光波長。
CSSNCs的外殼不僅能提高螢光產率,還能保護核心不受環境變化和光氧化降解的影響。透過生長覆蓋的無機半導體外殼,能夠有效消除表面缺陷造成的電荷載體捕獲,進一步提升螢光量子產率。然而,利用有機配體封閉表面陷阱的方式仍面臨許多挑戰,如難以同時封閉陽性與陰性表面陷阱,以及由於大分子配體的立體阻礙導致的表面覆蓋不完全。
CdSe/CdS纳米晶體在合成中顯示出85% 的螢光量子收益,而ZnSe/CdSe則顯示出80%-90% 的量子收益。
CSSNCs的合成方法已經被科學家們廣泛探討,許多濕化學方法已被提出,包括化學沉淀和溶膠-凝膠方法等。相較之下,電化學合成利用水溶性電解液可以更好地控制材料的結構和組成。透過這些技術,研究人員能從一系列的前驅物合成出各種不同形狀的納米結構,使其能在光學和電子性能上展現出極大的潛力。
CSSNCs不僅在生物醫學中有深遠的應用潛力,也在光學材料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核心-外殼半導體納米晶體的應用範疇正在不斷擴展。從醫學成像到光電器件,這些材料的可調性為科研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未來,我們或許能看到更多關於這類材料的創新型應用出現。
最終,這些材料的潛力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科學技術的前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