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核心-外殼半導體納米晶體(Core-Shel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CSSNCs)愈來愈受到重視。這類材料集小型分子與大晶體半導體的優勢於一身,展現出介於二者之間的獨特物理性質。CSSNCs 技術的發展,無疑推動了光學技術的變革,並為應用領域帶來了新的選項。
「核心是量子點半導體材料,而外殼則是另一種不同的半導體材料。這樣的結構不僅提高了量子效率,還增強了穩定性。」
在 CSSNCs 中,核心及外殼材料的選擇多為類 II–VI、IV–VI及 III–V 型的半導體,如 CdS/ZnS、CdSe/ZnS及 InAs/CdSe。這些材料的能源結構可進行調整,從而擴展其光學性能,使其在生物系統及各種光學應用中備受青睞。
量子點是一類直徑為 1–10 纳米的半導體納米顆粒,由有機配體包覆。這些納米材料因具備尺寸依賴性的光學與電子性質,已廣泛應用於納米光電、光伏和發光二極體等裝置中。相比於傳統有機染料,量子點在生物成像和傳感應用中擁有更高的穩定性。
「量子點的螢光特性源自激子衰減,這使得其在光學應用中表現卓越。」
隨著 CSSNCs 的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這些材料在生物醫學應用中,尤其在細胞標記和可視化方面展現出極大的潛力。其高量子效率、狹窄的螢光發射波段及對光漂白的穩定性,使其成為有機染料的有利替代品。
在 CSSNC 的合成過程中,科學家採用了多種濕化學法,如化學沉澱法、溶膠-凝膠法及微乳法等。這些方法使得研究人員能夠較好地控制納米顆粒的大小和分佈,以實現特定的光學特性。此外,電化學合成因其環境友好的優勢也受到重視,尤其是在針對毒性溶劑的替代方面。
「電化學合成技術使得在室溫下、低成本且可精確控制半導體厚度成為可能。」
在 CSSNC 的合成中,核心材料的大小與外殼厚度可以通過反應條件的調控進行精細設計,這種調控能力是其優良特性的基礎。
CSSNCs 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於高量子效率和多色成像。對於要在體內進行的成像及標記,CSSNCs 提供了比傳統有機染料更強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在這一過程中,核心的量子點及其外殼材料的選擇犮影響到最終的成像效果。
「在細胞標記方面,CSSNCs 的優勢在於其能夠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持續存在並被清晰可見。」
這使得 CSSNCs 被廣泛用於追踪眾多生物過程,甚至能夠檢測多種毒素。近期的研究還探索了矽量子點的潛力,其在生物相容性和環保性方面展現出超越傳統金屬半導體的優勢。
然而,儘管 CSSNCs 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前景,對這些材料在生物環境中的行為了解仍然有限。我們是否能進一步釐清它們的行為,以促進未來的應用進展,從而讓這項技術真正造福人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