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缺乏性貧血是由缺乏鐵所引起的貧血,這是由於紅血球的數量或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含量下降。當症狀的發作較慢時,常常表現為疲憊感、虛弱、呼吸急促或運動能力下降等較為模糊的症狀。然而,若貧血的發展較快,則可能出現更為嚴重的症狀,包括失去意識的感覺、口渴增加等。此外,兒童如未得到適當的鐵攝取,可能面臨生長與發展的問題。
貧血的原因可包括血液喪失、飲食中鐵的攝取不足,或是攝取的鐵無法被吸收。
在發展中國家,寄生蟲感染、瘧疾及HIV/AIDS也會增加鐵缺乏性貧血的風險。一項研究顯示,2015年全球約有14.8億人受到這種形式的貧血影響。最常見的受害者是女性和幼兒,並且統計顯示,因鐵缺乏而造成的貧血在1990年造成的死亡人數為213,000,如今已下降至54,000。
許多鐵缺乏性貧血的患者可能並未出現明顯的症狀。由於貧血通常是逐漸發展的,身體會有時間適應。因此,許多患者在病情達到一定程度前並不會有明顯的自覺症狀。當出現症狀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面色蒼白的現象,並伴隨著疲憊、虛弱、頭暈等問題。嚴重的情況下,呼吸急促也可能出現。
貧血患者可能還會出現其他更特異性的徵兆,例如對冰塊的渴望,被稱為「冰癖」。
後天的飲食來源是人體攝取鐵的主要途徑。若某人攝取的鐵質過少,或是攝取的鐵質吸收不良(例如非血紅素鐵),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導致鐵缺乏。富含鐵的食物包含肉類、雞蛋、綠葉蔬菜及強化鐵的食物。為了正常的成長與發展,嬰幼兒需要足夠的鐵。對於兒童而言,過多的牛奶攝取與鐵缺乏性貧血存在一定的關聯。
專家建議,與鐵來源同時攝取維他命C,可促進鐵的吸收。
以下是一些富含鐵的食物,可以幫助改善鐵缺乏性貧血的問題:
鐵缺乏性貧血會發生在幾個不同的原因之下,包括:
此外,寄生蟲感染也可能成為鐵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在國際間這種情況更為普遍。
鐵缺乏性貧血的診斷通常需要進行血液測試,確認後可通過飲食調整及補鐵劑來進行治療。在某些情況下,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輸血或鐵劑注射,以快速提升體內的鐵水平。
為避免鐵缺乏性貧血,良好的飲食和必要的補充劑應成為習慣。
那麼,你是否曾經注意到自己的飲食中是否充足地攝取了鐵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