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堪薩斯州的稅制改革成為了全國話題,其核心在於使用動態評分來預測政策變化後的經濟影響。這種方法的出現,原本是希望藉由對個人和企業行為的預測來評估稅務政策的效果,但最終卻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經濟困境的加劇。
動態評分依賴於經濟行為者的模型,預測在稅率或其他政策變化生效後,他們的反應行為。
動態評分的支持者認為,這一方法比起傳統的靜態評分,能更真實地反映政策變化後的經濟狀況。然而,實際操作中所涉及的假設與推測卻讓其誤差增加,尤其是當所提政策與現行政策大相逕庭時。
在2015年至2018年間,美國國會曾討論如何利用動態評分來推動供給側經濟政策,特別是小布什時期的減稅方案。這些政策的倡導者聲稱,其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稅收回報遠超靜態評分的預測。
有人指出,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其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動態評分的元素,若再過度引入可能會導致政治化。
2013年1月,國會提出《促進增長預算法案》,要求CBO針對重大法案進行動態評分,旨在提高對政策經濟影響的透明度。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該法案的某些規定在2019年面臨撤回,讓人質疑動態評分的真實有效性。
堪薩斯州的稅制改革貫穿了全面的稅制調整,重點在減少個人所得稅。該州政府樂觀地認為,減税策略將激勵經濟增長,為地方帶來更多的稅收收入。政策制定者們宣稱,削減稅金將“即刻且持久地”影響經濟,並主張這比改善基礎設施和教育質量來得更為重要。
堪薩斯的“雨天基金”在減稅之前的水平降低了5.7億美元,儘管該州仍然向該基金注入了更多稅收。
然而,預期未能實現,造成的經濟連鎖效應逐漸浮現。連年收入赤字,歷史上最大幅度的銷售稅增加,甚至信用評級公司對堪薩斯州的降級,無一不顯示出此政策的失敗。
2016年的選舉中,稅收政策成為關鍵議題,最終立法機構在州長的否決下,仍選擇提高所得稅,以彌補日益擴大的稅收缺口。這場政策的變遷,實際上反映出選民對於動態評分的質疑,許多人開始重新思考這一理論的合理性。
動態評分能否真正預測經濟行為的變化,還是只是假設驅動的運算?
堪薩斯州的例子讓許多經濟學家開始重新檢討動態評分的有效性。藍圖與現實之間的鴻溝,讓許多政客和政策制定者覺得需要對此其進行反思。
堪薩斯州的稅制實驗示範了動態評分在政策中應用的風險。這種預測方法雖具潛力,但也暴露出許多不確定性與假設。是否所有的經濟政策改革都應嚴謹地基於經濟數據而不是理論推測,而我們又能否在複雜的經濟現實中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