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改的真相:動態評分能否真實反映經濟影響?

在美國政府的稅務政策討論中,「動態評分」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動態評分是一種用來預測政府收益、支出和預算赤字的技術,這些預測會根據人們和組織對稅改或其他財政策略變化的反應而進行調整。與「靜態評分」不同,動態評分試圖通過預測經濟行為者的反應來更準確地反映稅制變化的影響。

動態評分依賴於經濟模型,其預測人在稅率或其他政策變化實施後的行為。

然而,動態評分的非確定性也在於,對於那些與現行政策有顯著不同的提案,預測的不確定性會大幅增加。在實務操作中,這些模型需要依賴大量的判斷,並且目前並無證據表明動態評分的準確性優於靜態評分。

一些經濟學家主張,根據動態評分進行的結論往往過於樂觀。他們指出,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做法中,其實已經包含了某些動態評分的元素。而如果在預算分析中加入更多的動態評分,可能會導致政治化的風險。

美國政府的經歷(2015-2018)

在2015年至2018年間,許多美國共和黨立法者推動動態評分的使用,以論證供應方稅制政策(比如2001年和2011年的布什減稅政策)能夠帶來比靜態評分所預測的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及稅收增加。這一主張雖然受到某些經濟學家質疑,但在立法過程中仍然獲得了眾多支持。

動態分析的結果取決於對未來行為和變化率的假設。

除了國會的做法,許多州政府也也採取動態評分的政策。以堪薩斯州為例,州政府在經濟增長的希望下,減少個人所得稅,並依賴於積極的動態評分假設來檢視稅收的增長。然而,這一政策的結果卻未達到當初的預期,反而引發了持續的收入赤字,迫使立法機構在2016年對稅制進行調整。

堪薩斯州的教訓

堪薩斯州的例子凸顯出動態評分在實際操作中的潛在風險。當地政府從「切稅可帶來立即、持久的效益」的想法出發,減輕了對於基礎設施和教育的投資,但隨後卻出現了財政赤字和經濟表現不佳的情況。

堪薩斯州的「雨天基金」報告顯示,其資金水平比減稅前低了5.7億美元。

此案例使得立法者不得不重新評估其稅改政策,最終在選舉中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當選的立法機構投票通過的法案,雖然遭到當時州長的否決,但卻成為一個對動態評分的質疑和反思的標誌。

對未來潛在影響的思考

動態評分是否真能反映稅改的經濟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仍然懸而未決,特別是在面對政策的實施效果與預期之間可能存在的巨大差異時。未來的稅改政策是否應該更多依賴於動態評分的假設,還是應該更謹慎地考慮靜態評分的保守性,依然是政策制定者所面臨的挑戰。

面對這範疇的複雜性與不可預測性,我們不禁思考:充分信任動態評分的合理性,在未來的經濟中,是否真的能為我們帶來穩定的收益與發展?

Trending Knowledge

供應方經濟學的神話:動態評分背後隱藏了什麼?
動態評分是一種政府預測技術,專注於預測政府的收入、支出和預算赤字。這種方法考慮了根據財政政策(通常是稅率變化)變化後,人們和組織的行為預測。動態評分依賴於經濟代理人的行為模型,預測當新的政策生效時,他們將如何反應。這表示,對於不同於現行政策的提案,其預測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加大。不幸的是,這些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判斷,並沒有證據顯示它們的有效性或準確性更高。
堪薩斯州的稅制實驗:動態評分如何引發經濟風暴?
近年來,堪薩斯州的稅制改革成為了全國話題,其核心在於使用動態評分來預測政策變化後的經濟影響。這種方法的出現,原本是希望藉由對個人和企業行為的預測來評估稅務政策的效果,但最終卻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經濟困境的加劇。 <blockquote> 動態評分依賴於經濟行為者的模型,預測在稅率或其他政策變化生效後,他們的反應行為。 </blockquote> 動態評分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