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繪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創作方法,讓藝術家在無意識的主導下自由舞動,使其無法控制的潛意識在創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技術於1920年代由安德烈·馬松與漢斯·阿爾普等人所推廣,並成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核心。
自動主義的形式多樣,超現實主義者對於自動寫作和繪畫的探索,可以與其他現象進行比較,例如非慣用即興演出。安德烈·布勒東將其定義為「純粹狀態的心理自動主義」,此定義雖隨著時間有擴展,但自動主義在運動中的重要性依然不變。在20世紀早期,達達派藝術家如漢斯·阿爾普就運用這種方法進行偶然操作,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如安德烈·馬松則在布勒東與菲利普·蘇波爾創作的《磁場所》(Les Champs Magnétiques, 1919)中採用自動書寫的方法。
自動繪畫是一種藝術技巧,手肆意地在紙上隨意移動。通過將偶然性及意外性應用於標記製作,繪畫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理智的控制。因此,產生的繪畫作品部分可歸因於潛意識,也能揭示出那些被壓抑的心理狀態。這一技術的初始觀察來自英國藝術家奧斯汀·奧斯曼·斯派爾,他在其著作《快樂之書》中寫道「自動繪畫作為藝術的一種手段」。
自動繪畫的方法不僅對藝術家有所吸引,甚至連電腦圖形中也有自動「繪畫」的實例。
許多藝術家,如希爾瑪·阿夫·克林特、伊夫·米羅、薩爾瓦多·達利及讓·阿爾普等,都以此技術為創作的起點。在米羅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動繪畫逐漸演變為繪畫的 과정。巴勃羅·畢卡索在其後期作品中,特別是在1960年代的雕刻和版畫系列中,據說也有所表現。超現實主義者的自動繪畫多為幻象化,當具象形式有自我暗示的跡象時,作品便向幻象化發展。
部分羅馬尼亞超現實主義者發明了一系列的技術,諸如立方體狂熱、內源性書寫法等,試圖將自動主義推向荒謬的境地。這種技術被稱為「超自動主義」,意味着這些方法「超越了」自動主義,然而這一立場却存在爭議。
自動主義的概念根植於1942年由加拿大藝術家保羅-埃米爾·博爾杜瓦斯創立的藝術運動。他受到達達主義及安德烈·布勒東的影響,與其他來自魁北克的藝術家共同簽署了《全球拒絕》的宣言,呼籲北美社會關注並行動,推動新文化範式的社會演變。
如今,電腦和打字機都可以用來生成自動寫作和詩歌。自動繪畫最初使用鉛筆或紙張創作,現在也適用於鼠標和顯示器。目前的自動化方法已經從非數字媒介適應,或特別為計算機而發明。例如,在某些位圖編輯程式中,如Photoshop和GIMP,自動過濾器都是可行的,並且羅曼·維羅斯特科使用計算機控制的畫筆模擬自動主義。此外,一款於2011年推出的名為Grandview的應用程式,隨著用戶的輸入,在整個屏幕上顯示一個單詞,進一步促進了自動寫作。
自動主義的技術不僅是藝術創作的過程,更是探索潛意識與創造力的契機。
在當今的全球藝術場景中,自動主義仍然影響著許多創作者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挑戰。這種技術不僅關乎創作的自由,還涉及到如何在一個越來越理性化的世界中找到藝術的生存空間。是否可以透過這種自由的藝術創作方式,找到更深層次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