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中,腐敗問題成為各國政府與民眾經常討論的焦點。其中,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腐敗感知指數,簡稱CPI)自1995年以來一直是用以評估各國公共部門腐敗程度的重要指標。該指數由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每年發布,並被廣泛用於研究腐敗的影響與防治措施。
CPI的定義為「濫用授權的權力獲取私利」,透過專家與商業領袖的評估得出各國的腐敗評分。
2023年1月,透明國際發布了2023年的CPI,這一指數評估了2022年5月到2023年4月間180個國家的腐敗情況。根據評分標準,0分代表極度腐敗,而100分則是極度清廉的國家。根據最新數據,丹麥、芬蘭和新西蘭等國家被認為是全球最清廉的國家,而索馬利亞則是腐敗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得11分。
CPI的評分方法由四個步驟組成:數據來源的選擇、數據的重新標準化、數據的匯總以及不確定性的報告。首先,CPI會考量來自多個來源的專家意見,這些來源的數據涵蓋了賄賂、濫用公共資金和公共辦公室濫用等方面。
在數據標準化過程中,所有數據都會轉換到0到100的範圍內,以確保不同國家的評分具可比性。
然而,儘管CPI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應用,但它也有其局限性。首先,CPI無法區分不同類型的腐敗,而人們的感知並不總是真實腐敗水平的反映。此外,CPI更適合用來分析長期趨勢,因為人們的看法通常變化緩慢。
研究顯示,CP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密切。部分學者發現,PLCI得分每提高1分,國家的GDP增長就有可能提高1.7%。這表明,在評估經濟表現時,考量腐敗感知是重要的一環。
腐敗感知指數的下降會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外來投資率,因為投資者通常會尋求在透明度高且腐敗水平低的國家進行投資。
根據透明國際的報告,高腐敗水平的國家往往伴隨著法律保障的缺失,這使得司法系統無法有效執行法律並保護公民的權益。治理不善和缺乏法治會助長腐敗的蔓延,反之,高程度的法治可以有效抵制腐敗。
腐敗和不公正的關係表明,只有增強法律的透明性和可及性,才能真正打擊腐敗行為。
CPI雖然是評估全球腐敗的主要工具,但也受到一些學者和分析家的批評,其主要在於對腐敗的簡化和測量方法的偏見。像人類發展指數和全球和平指數等其他指標,也被認為可以補充對腐敗的理解。
因此,要全面理解腐敗的各種表現,應該將CPI與其他指標相結合使用。隨著全球社會日益重視廉政建設,提升透明度與公信力的需求將越來越迫切。
我們是否能夠透過更健全的政策和指標,來真正反映出各國的腐敗現狀和人們的感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