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5日,埃塞俄比亞航空409號航班從貝魯特出發前往亞的斯亞貝巴,但不幸在黎巴嫩的地中海墜毀,機上90人全部遇難。這起事故不僅震驚了全世界,也讓人質疑在惡劣天氣中飛行的風險以及飛行員的應變能力。
涉事的飛機是一架波音737-8AS,註冊號為ET-ANB,於2002年首次飛行並於2009年12月交付給埃塞俄比亞航空。在出事前的維護檢查中,並未發現任何技術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對這起事故的疑問。
此次航班的機長是44歲的哈布塔穆·本提·內卡薩,擁有超過一萬小時的飛行經驗。而23歲的副機長阿盧娜·塔梅拉特·貝耶納的經驗則相對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兩位飛行員的經歷差異可能影響了他們在緊急情況下的協作能力。
在惡劣的天氣狀況下,這架飛機從貝魯特的哈里里國際機場起飛,遭遇了猛烈的雷陣雨。數據顯示,飛機在短短幾分鐘內就失去控制,並最終在地中海墜毀。當地的目擊者報告看到飛機在空中燃燒。
事故發生后,當地政府成立了由多國協作的搜救行動,儘管希望渺茫,但他們的努力使得飛行數據和駕駛艙語音記錄器得以找到。
黎巴嫩民航局對該事故進行了調查,並指出飛行員的操作失誤及是否遵循團隊資源管理原則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報告中提到,肇因於飛行員在惡劣氣候可以造成的空間失調。
根據報告,飛行員未能有效管理飛機的速度和高度,並未遵守適當的通報程序,導致其在極端情況下失去控制。
埃塞俄比亞航空對調查報告表示強烈反對,認為整個調查存在偏見,並質疑是否應該在當時的氣象條件下批准起飛。這一立場引發了行業內部的廣泛討論。
在事故發生後,航空業也加強了對於惡劣天氣下飛行風險的討論,是否應該對航班的起飛做更多的限制成為專家們熱議的話題。此外,全世界的航空公司開始重新審視駕駛員的訓練和管理,以確保未來的航班安全。
這起事故不僅讓我們意識到飛行的風險,還促使全球航空界進行反思與改進,是否能夠在未來的航空安全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