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電話通話似乎已漸漸被年輕世代所忽視。根據調查,千禧世代和Z世代的人更傾向於使用文字訊息而非傳統的電話,這種趨勢反映出患有「電話恐懼症」的群體正日益增加。
「電話恐懼症是指對打電話或接電話的焦慮或恐懼。對許多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不喜歡,而是一種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的情感。」
事實上,在2019年的一項調查中,約有40%的嬰兒潮一代和70%的千禧世代表示,在電話響起時,他們會產生焦慮的情緒。這不僅是對電話這一工具的恐懼,也體現了社交媒體和文字訊息興起後的變化。
電話恐懼症的成因可多種多樣。從對接聽電話的恐懼,到對電話響起的焦慮,它們都可能源於對溝通時所面臨不確定性的恐懼。許多人在接到電話時,會擔心接到壞消息或打電話者是惡作劇者。
「許多受害者在接聽電話時對對方的身份感到威脅,這使得他們更願意依賴更安全的文字通訊。」
電話恐懼症的症狀表現各異,從緊張到心跳加速,無法正常呼吸等身體反應皆能見到。這些症狀對個人的生活及工作帶來極大影響,使他們無法有效進行社交活動,導致人際關係緊張且工作效率降低。
「電話一旦被使用,很多人發現自己無法控制情況,甚至感到窘迫或無言以對。」
許多人採取策劃通話內容和排練的方式來減輕焦慮。對於年輕一代而言,發送訊息和電子郵件成為了他們更喜歡的溝通方式,許多受訪者表示,這樣的方法使他們可以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下進行交流。
「在2019年的調查中,61%的千禧世代辦公室工作者表示,當辦公室只有自己時,如果電話響起會顯得格外焦慮。」
對於電話恐懼症的治療,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CBT)、暴露療法等均可有效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建議患者可以逐步增加電話使用頻率,從簡單的自動語音開始,逐漸擴展至與家人朋友的談話,最後再向更多人開展對話。
我們不禁要問,這種對電話的逃避是否反映了一個更大的社會問題?社交媒體是否真正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還是讓我們變得更加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