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的水產養殖產業在整體漁業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一行業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的牛奶魚(milkfish)在潮汐供水的魚塘中養殖已逾數百年。隨著現代技術的引入,菲律賓的水產養殖如今涵蓋淡水、鹹淡水和海水,養殖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在這片富饶的海域中,牛奶魚、羅非魚(tilapia)和其他多種魚類、蝦、蟹及海藻等皆成為養殖的商品。
根據2022年的數據,水產養殖產品占菲律賓漁業總量的54.15%。
目前,水產養殖不僅直接雇用超過230,000名工人,並且已有不少科技研究致力於提升水產養殖的產量。這顯示出水產養殖在國家經濟中所扮演的日益增長的角色。但在發展的同時,相關的環境問題也逐漸浮現。
在菲律賓沿海,有超過2,200,000平方公里的海域和23個水面面積超過100公頃的湖泊,讓這片土地的水產養殖業可以根植於豐富的水域環境。在這片水域中,菲律賓成為全球第四大海藻生產國,而水產養殖的產值亦不斷上升。這其中,牛奶魚和羅非魚的市場需求最為穩定。
“不同的魚類在養殖過程中對環境的需求各不相同,這也促使我們對養殖技術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改進。”
對於許多小型農戶而言,養殖戶的傳承與技術演進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許多農民仍然使用傳統的養殖技術,這些技術在多數時間裡依賴於自然界,但在現今的全球市場環境下,投資與現代化技術的融入顯得尤為重要。
在鹹水養殖方面,鄰近海岸的水域通常用於養殖牛奶魚和蝦,而鹹淡水魚塘則以羅非魚和其他品種為主。近年來,科技的導入使得在封閉的網欄和水箱中養殖的可行性越來越高。這種養殖方式不僅提高了產量,還能更好地控制水質和魚類的健康狀態。
在2021年,菲律賓的海藻生產總量達到135萬噸,成為全球生產的4.82%。
然而,水產養殖行業的發展並非毫無爭議。大型養殖場的興起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對濕地和紅樹林的破壞。此外,一些引進的物種因為缺乏天敵而成為入侵物種,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生態系統的不平衡。這些情況促使政府對水產養殖進行規範,以保護當地的水域資源和生物多樣性。
儘管如此,調整與改進的需求仍促使產業從業者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例如,許多農戶開始探索綜合養殖模式,即同時養殖多種水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在這樣的模式下,牛奶魚可與蝦、蟹或海藻進行協同養殖,不僅提升了經濟效益,還有助於改善水質和增強生態系統的健康。
“回顧這一行業的歷史,我們不僅僅是在養殖,更是在促進與生態的和諧共存。”
總體來看,菲律賓的水產養殖業需要努力取長補短,克服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實現技術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隨著國際市場對水產品的需求增加,未來的水產養殖行業可能會迎來更多機遇。當傳統技術與現代化創新相結合時,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變革中,水產養殖的未來是否會成為一個循環再生的典範,讓農民和生態系統得以共榮共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