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神經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研究領域中,貝葉斯方法逐漸受到廣泛關注。這些方法探討了神經系統如何在不確定的情境中,近似於最佳的貝葉斯統計模式進行情報處理。這樣的思考方式提供了我們理解大腦如何運作的新視角,並且讓我們得以窺探這個極其複雜的系統的内部運作原理。
貝葉斯方法的核心在於,神經系統似乎能夠維持內部的概率模型,並通過感官信息的神經處理將其不斷更新。
貝葉斯方法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多個學科,包括機器學習、實驗心理學及貝葉斯統計。在19世紀60年代,赫爾姆霍茲的實驗性心理學研究中,便開始利用概率估計來模型化大腦從感官數據中提取知覺信息的能力。這一領域的發展也得益於多位重要學者的貢獻,例如拉普拉斯、貝葉斯及杰弗里斯等,他們為概率論的應用奠定了數學基礎。
特別是1988年,艾德溫·詹斯提出了一種使用貝葉斯概率來模型化心理過程的框架,這開始讓研究者意識到貝葉斯統計框架在理解神經系統功能上潛藏的潛力。
在心理物理學的研究中,眾多實驗的結果都可以透過貝葉斯知覺模型來解釋。許多人的知覺與運動行為的各個方面都可以借助貝葉斯統計進行建模,這種方法強調行為結果作為神經信息處理的直接表現方式。
許多著名的研究者如蘭迪、雅各布斯及科丁等,都使用貝葉斯決策理論來建模感官與運動的決策過程。
針對神經系統如何實現貝葉斯算法,許多理論研究提供了見解。例如,喬治和霍金斯的研究建立了一個稱為分層時間記憶的皮層信息處理模型,該模型基於馬爾可夫鏈的貝葉斯網絡進行設計,進而描繪出神經元如何通過分層貝葉斯推理來識別模式。
在電生理學方面,最近的一些研究集中於神經系統中概率的表徵,其中包括沙德倫和舒茨的工作。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於更深入地理解大腦如何在面對外部不確定性時進行反應具有重要意義。
預測編碼是一種神經生物學上合理的方案,用以根據最小化預測誤差來推斷感官輸入的原因。這些方案在形式上與卡爾曼濾波等貝葉斯更新方案相關聯,顯示了大腦如何利用內部模型來預測感官輸入。
在1990年代,若干研究者,如霍頓和弗里斯頓開始探討自由能量的概念,作為有效處理實際世界特徵與神經網絡模型中表徵的差異的一種計算可行的度量。
弗里斯頓指出:“自由能量的概念代表了與環境交互時固有的意外性的邊界,通過系統的狀態或配置編碼的期望。”
該觀點提出,系統的狀態和結構能夠隱含性地編碼出環境的概率模型,這對於我們理解大腦的運作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當我們深入探索貝葉斯統計如何幫助神經系統處理不確定性時,似乎不難理解為何這些理論會影響我們對大腦功能的認知。在理解我們的大腦如何進行信息處理的過程中,這些理論不僅啟發了科學界的研究,也引發了關於意識、知覺與決策過程的深刻反思。我們究竟能否更全面地利用這些研究成果,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維與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