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貝葉斯統計的概念在分析大腦的功能方面越來越受到關注。研究人員試圖解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大腦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境中進行推理和決策。這不僅是數學的挑戰,也是揭示我們知覺和行為背後過程的鑰匙。
這一研究領域的歷史根源可追溯至機器學習、實驗心理學及貝葉斯統計等多個學科。早在1860年代,海爾摩茲便開始研究人腦如何從感官數據中提取感知信息。基本觀點是,神經系統需要將感官數據組織為準確的內部模型,以理解外部世界。貝葉斯的概率理論由眾多重要的貢獻者發展而來,像是拉普拉斯、托馬斯·貝葉斯等都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88年,埃德溫·詹斯提出了使用貝葉斯概率來建模心理過程的框架,這使得貝葉斯的統計框架被認為有潛力為神經系統的功能提供深入的見解。這一概念在無監督學習的研究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分析合成方法的研究中。
許多心理物理學實驗的結果都以貝葉斯感知模型的觀點進行解釋。人類感知與運動行為的多個方面都可以用貝葉斯統計來建模。這一方法強調行為結果作為神經信息處理的最終表現,被稱為使用貝葉斯決策理論來建模感官和運動決策。
在這方面的代表性工作包括Landy、Jacobs、Jordan、Knill、Kording、Wolpert和Goldreich等。
許多理論研究探討神經系統如何實施貝葉斯算法。這方面的典型工作包括Pouget、Zemel、Deneve、Latham、Hinton和Dayan的研究。喬治與霍金斯發表了一篇文章,建立了一種名為層次時間記憶的皮層信息處理模型,該模型基於貝葉斯馬爾可夫鏈網絡。他們進一步將這一數學模型映射到現有的皮層架構知識上,展示神經元如何通過層次貝葉斯推斷識別模式。
最近的一些電生理學研究專注於神經系統中概率的表徵。像Shadlen和Schultz的工作便是這一領域的重要代表。
預測編碼是一種生物學上合理的方案,用於根據最小化預測誤差來推斷感官輸入的原因。這些方案在形式上與卡爾曼濾波以及其他貝葉斯更新方案有關。
在1990年代,像喬佛·希頓和卡爾·佛里斯頓等研究者開始研究自由能的概念,這是一種可計算的可行方法,用以衡量實際世界特徵與神經網絡模型中所捕獲的特徵表示之間的差異。卡爾·佛里斯頓最近試圖進行一種統合,在這種框架中,貝葉斯大腦源自於一種自由能最小化的普遍原則。在這一框架下,行動及感知被看作是壓制自由能的結果,從而導致感知推理和更具主觀性的貝葉斯大腦觀。
佛里斯頓表示:“在此考慮的自由能,代表著同環境交換中任何驚訝程度的界限,其期望由狀態或配置編碼。”
這項研究領域的最新發展簡明扼要地呈現在2008年《新科學家》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一種統一的腦功能理論。佛里斯頓對這一理論的解釋能力進行了以下聲明:
”這一腦功能模型能夠解釋多種腦系統的解剖及生理學特徵。”
雖然科學界在這個領域的探索還在繼續,但無可否認的是貝葉斯統計為揭開人類大腦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窗口。在這個充滿挑戰的研究領域,你認為我們的知覺還有多少未知的深度等待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