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病學中,感染致死率 (Infection Fatality Rate, IFR) 和病例致死率 (Case Fatality Rate, CFR) 這兩個概念非常重要。它們幫助我們了解各種傳染病的致死性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使得CFR與IFR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為什麼我們會觀察到CFR無法超過IFR?
CFR是指在特定疾病的診斷人群中,最終死於該疾病的比例。相比之下,IFR考量的是所有感染者的死亡比例,包括那些無症狀或未被診斷的個體。
病例致死率反映的是在已經確診的病例中有多少人最終死亡,而感染致死率則試圖包括所有感染者的情況。
簡而言之,CFR的計算僅限於已知病例,因此在新的或迅速擴散的疾病中,CFR會出現較低的數值,特別是在無法取得完整病例和死亡數據的情況下。
無症狀感染者,或稱亞臨床感染者,並不表現出明顯症狀,但他們仍然可以傳播病原體給其他人。他們的存在增加了感染基數,卻不會直接計入CFR的計算中,這也是為什麼CFR始終無法超過IFR的原因之一。
這些無症狀病例在整體流行病學中,常常被忽視,但他們卻在絕大部分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以COVID-19為例,這場大流行揭露了許多無症狀感染者的潛在風險。研究指出,雖然有些患者在檢測後診斷為陽性,但卻並未出現任何症狀。這使得實際的感染人數可能遠高於確認病例,進而使得IFR的數據更加準確。
例如,根據各項研究,COVID-19的IFR約為0.66%至1.0%左右,但CFR有時被報導為更高,約1%-2%。這樣的差異正是由無症狀感染者所導致的。
要有效應對疾病的擴散,必須理解這些無症狀感染者的行為和傳播模式。流行病學家正在努力尋找新的篩查方法,以識別這些潛在的傳播途徑。
更完善的檢測策略可能能有效地降低傳播率,並最終減少死亡案例。
對於公共衛生專業人員而言,了解感染致死率與病例致死率之間的區別,並針對無症狀感染者制定相應的策略,將是未來抗擊流行病的重要課題。
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使感染致死率(IFR)與病例致死率(CFR)之間的差異成為一項重要指標。在流行病學研究中,必須考量這些因素以獲得更全面的理解。未來我們是否能降低這些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風險,並有效提升公共衛生反應的靈活性與準確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