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一組影響肺部間質(即肺泡周圍的組織和空間)的呼吸系統疾病。這些疾病涉及肺泡上皮、肺毛細血管內皮、基底膜以及血管周圍和淋巴管周圍的組織。當肺部受傷觸發不正常的癒合反應時,這種病變便可能發生。通常,身體會產生適量的組織來修復損傷,但在間質性肺病中,修復過程遭到干擾,導致肺泡周圍的組織變得疤痕化和增厚,使氧氣進入血液的難度增加。
該疾病的症狀包括:呼吸急促、無痰咳嗽、疲勞和體重減輕,通常會在幾個月內逐漸發展。
根據統計,罹患此病的人的平均生存期為三至五年。2015年,間質性肺病和肺部結節病(pulmonary sarcoidosis)共同影響了190萬人,並造成122,000人死亡。令人擔憂的是,大約30%到40%間質性肺病患者最終會發展為肺纖維化,後者的中位生存期約為2.5到3.5年。
間質性肺病可根據其成因分為特發性(idiopathic)和繼發性(secondary)兩大類。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是指原因不明的間質性肺病,佔大多數病例。因此,這些病症的具體類別無法確定。然而,根據美國胸科學會的分類,可以將其細分為以下七個子組:
繼發性間質性肺病是指那些由已知病因引起的疾病,包括結締組織與自體免疫疾病、吸入物質、藥物引起的和感染等。
這些原因的統計約如下:
診斷間質性肺病涉及評估症狀及詳細的病史。通常,患者會經歷呼吸困難、運動耐受性下降等症狀,並伴有慢性咳嗽。在檢查中,發現的“魔術貼音”是ILDs的常見耳音。
肺功能測試通常顯示限制性缺損,以及一氧化碳擴散能力降低(DLCO),這表明肺泡與血管之間的氧氣運輸受到減少。胸部X光與高解析度CT掃描(HRCT)是診斷ILDs的重要工具,能提供更清晰的影像,輔助診斷過程。
治療間質性肺病因為包含了不同病理過程而有所不同。氧氣療法、肺部康復、藥物與肺移植等都是可能的治療選擇。特定藥物如抗纖維化藥物(pirfenidone和nintedanib)則對於減少肺功能衰退有幫助。
根據研究,特發性肺纖維化的中位生存期為3至3.5年,而接受肺移植的病人則有望延長生存期。
然而,間質性肺病的診斷和治療面臨挑戰,因為醫生可能需面對其病因複雜性。面對這一切抗爭,我們不禁要問:未來的醫療科技能否為這些病患者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