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美洲、加拿大及歐洲,山毛櫸樹正面臨著一場災難性的疾病——山毛櫸樹皮病。這種疾病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兩種生物聯手引發的:一種是侵略性的害蟲,另一種是致命的真菌。這個病症對這些樹木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使得山毛櫸森林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
山毛櫸樹皮病的根源可追溯至兩種主角:山毛櫸鱗蟲和霉菌。二者的結合導致了這樹種的顯著死亡率及缺陷。
這種疾病最早在1849年於歐洲被記錄,而北美洲第一次觀察到山毛櫸鱗蟲的時間則是1890年,隨後於1900年左右首次觀察到霉菌。最初,人們認為病因在於山毛櫸鱗蟲,但直到1914年才首次將Nectria真菌與該病關聯起來。1920年,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出現了北美洲的首次疫情,並逐漸向南和向西擴散。到了1929年,這種病已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被報導,而到2004年,它的影響範圍已擴展至密西根州及北卡羅來納州的西部。
山毛櫸樹皮病的發生需要兩個關鍵成分:一種昆蟲和一種真菌。
山毛櫸鱗蟲(Cryptococcus fagisuga
)是北美洲的入侵物種,專門寄生於山毛櫸樹。它們的殖民形式在樹幹和樹枝上以白色絨毛狀的物質顯現。成蟲的體型小且具軟體,通常長0.5至1.0毫米,為橢圓形,並用刺針穿刺樹皮吸食樹液。這些昆蟲是雌性繁殖,並進行孤雌生殖,每年夏季,雌蟲會下卵並隨後死亡。
在北美洲有兩種與山毛櫸樹皮病相關的重要真菌:Neonectria faginata
和Neonectria ditissima
。這些真菌通過山毛櫸鱗蟲造成的傷口感染樹木,並開始產生孢子。這些孢子藏於一種紅色、檸檬狀的果實體內,名為perithecia
,它們會在秋季成熟並釋放孢子,隨風飛向其他山毛櫸樹進一步傳播疾病。
山毛櫸樹皮病的初期可見症狀是白色絨毛狀的覆蓋,隨著病害進一步發展,樹幹會出現紅褐色液體滲出,跟隨著的還有果實體的形成。樹葉則可能變得稀疏、變黃,顯示出整體缺乏活力。最終,樹幹的裂縫、形成的瘤,以及可能因為中樹的木材被真菌削弱而導致的樹幹折斷,都會隨之而來。
對於這種疾病,目前有一些管控策略。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是禁止移動可能藏有山毛櫸鱗蟲的苗木和柴火。雖然在森林條件下常不使用殺蟲劑,但在高價值的觀賞樹上仍可以使用。還有其他生物可能用作控制措施,如捕食山毛櫸鱗蟲的瓢蟲以及能寄生於真菌的其他真菌。這些方法的有效性尚未經過充分評估。
在已經受到山毛櫸樹皮病影響的森林中,最佳的森林管理做法是保留那些顯示出明顯抵抗力的大樹,並去除重度感染或將要死亡的樹木。
在這種背景下,山毛櫸樹皮病是否會在未來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其它潛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