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美洲、加拿大和歐洲的山毛櫸樹林中,一種名為「山毛櫸樹必死病」的疾病正在造成嚴重的樹木死亡和缺陷。這場疫病的主要肇因源於蜂蠟害蟲(Cryptococcus fagisuga
)以及另一種害蟲,Xylococcus betulae
。這些害蟲的侵襲導致兩種真菌——Neonectria faginata
和 Neonectria ditissima
——在樹皮上形成致命的病灶,最終使整棵樹的樹冠凋零。
“蜂蠟害蟲的過度取食激活了真菌的生長,雖然最初我們無法完全理解這一過程,但其災難性的結果已經顯而易見。”
這種病害於1849年首次在歐洲被記錄,而北美則在1890年才觀察到蜂蠟害蟲的存在,1900年左右首次發現了Neonectria
。最初,人們相信蜂蠟害蟲是病害的主要原因,但直到1914年才確認肇因真菌與此病害有密切關聯。1920年,第一例北美山毛櫸樹必死病在新斯科舍省的美國山毛櫸樹上爆發,隨後此病向南和向西擴散。1929年,馬薩諸塞州報告了美國的首例病例,而到2004年,此疾病已擴展至密西根州和北卡羅來納州西部。
蜂蠟害蟲是北美當地的一種害蟲,專門以山毛櫸樹為食,成蟲可見於樹幹和枝條上,形成一種毛茸茸的白色絨狀物。這些害蟲的幼蟲在夏季孵化,並在樹皮的細小裂縫中形成棲息地,依靠刺吸式口器進行取食,最終導致樹皮受損並為真菌創造入侵的途徑。
在北美,引起山毛櫸樹必死病的主要真菌有Neonectria faginata
和Neonectria ditissima
。這些真菌能夠透過蜂蠟害蟲所留下的傷口進入樹體,並在樹皮上形成囊果,每年釋放的孢子能夠隨風擴散到其他山毛櫸樹上。儘管囊果主要存在於死亡的樹皮上,但隔年仍然能生產出有效的孢子。
蜂蠟害蟲侵襲的初步徵兆是樹幹上出現的毛茸茸的白色蠟狀物質。隨著疾病的發展,樹幹會出現紅褐色的液體滲出,這是山毛櫸樹的「流血」現象,並伴有病害特徵的囊果形成。這些症狀不僅出現在樹幹上,也會影響樹葉,使其變得稀疏、發黃,甚至可能導致樹木死亡。
“當樹木的樹冠韌弱時,這些樹甚至在看似健康的情況下也會最終死亡。”
控制山毛櫸樹必死病的策略不多,防止帶有蜂蠟害蟲的苗木和木材的運輸是一個重要措施。此外,雖然殺蟲劑的使用主要針對高價值的觀賞植物,但在森林環境下效果有限。自然天敵如瓢蟲以及能寄生真菌的其他生物,也被認為可能對控制此病有幫助,但其作用還未得到充分評估。在樹林中,控制此病的成本高昂,因此採取及時的伐木行動,減少經濟損失已成為明智的選擇。
在面對山毛櫸樹這種疾病的蔓延時,如何尋找有效的可持續管理方案以保護我們的樹木資源,是每個生態學者與林業工作者都需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