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地破碎描述了生物首選環境中出現不連續性(破碎),導致種群破碎和生態系統衰退的現象。海岸線、熱帶雨林和草原的消失,往往是由於地質過程或人類活動。棲息地破碎不僅會影響環境的整體面積,還會顯著改變生物的生存策略和生態關係。
「棲息地破碎不僅會導致棲息地的面積損失,還會因為創建小而孤立的棲息地而改變剩餘棲息地的特性。」
棲息地破碎涉及到五個獨特的現象:棲息地總面積的減少、內部區域與邊緣比率的減少、棲息地片段的孤立、棲息地的分割和每片棲息地的平均面積減少。這一過程的影響遍及整個生態系統,從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到基因流動的受限,都是其後果之一。
自然因素,如火山活動和氣候變化,時常在進化過程中造成棲息地破碎。例如,研究顯示,某些動物如鹿的取食行為能夠在整個生態系統層面上觀察到。
與自然力量相比,人類活動是導致棲息地破碎的主要一環。農業擴張、城市化和水電壩的建設使得曾經連續的棲息地變成了小而獨立的碎片。在澳大利亞的中央西部,90%的本地植被已被清除,這種快速的環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影響。
「由於人類活動,熱帶和温帶棲息地已經被嚴重破碎,未來的破碎情況將顯著上升。」
棲息地破碎減少了適合生物的可用棲息地面積,這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影響。研究顯示,棲息地破碎通常會使多樣性減少13%到75%。此外,棲息地面積的減少也會降低生態系統的功能,例如減少生物量和改變養分循環。
棲息地的破碎導致的小型種群面臨著基因多樣性的下降,這進一步增加了其面臨滅絕的風險。基因流動的減少和近親繁殖的可能性,對小型種群來說是一大威脅,可能導致適應能力降低和基因劣勢表現。
「小型棲息地的基因流動降低,通常會導致近親繁殖,這可能對物種的生存造成威脅。」
生物保育者面臨著抉擇:是保護現有孤立的棲息地,還是購回土地以獲得更多連接的空間?協調不同棲息地之間的連結,如透過植物走廊或綠色屋頂,可能有助於減輕孤立所造成的影響。
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棲息地破碎的影響將持續出現。生態學家必須面對這些挑戰,找到更好的方式來減緩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棲息地破碎的未來是否能夠被扭轉,還是將然成為不可逆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