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核裂變的發現被視為科學界的一個重大里程碑,而奧托·哈恩的研究便是此過程的關鍵所在。1938年,哈 Hahn和他的助理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在德國柏林的實驗室裡發現,當他們將中子轟擊鈾時,可以釋放出巴利(Ba)這種元素。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物理學的新領域,同時也為後續的核武器研究鋪平了道路。這篇文章將探討哈 Hahn的發現如何影響了納粹德國的核武器研發計劃及其對二戰戰爭格局的影響。
“我們的發現可能對未來的戰爭有著深遠的影響。”
德國的核武器項目始於1939年,一場名為「烏蘭協會」(Uranverein)或「烏蘭計畫」(Uranprojekt)的科學合作運動逐漸成形。儘管猶太科學家的迫害使得德國的技術人才在1933年後大幅減少,但一小部分科學家仍然致力於核能的研究。在德國入侵波蘭的同時,第二次烏蘭協會的計劃正式啟動,旨在研發核反應堆、鈾與重水的生產,以及鈾同位素分離等。
哈 Hahn的研究激發了德國軍方對核技術的興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軍方對核武器的熱情逐漸冷卻。1942年,德國軍方宣布將整個核計畫交給德國科學研究委員會(Reich Research Council),最終導致資金與人力的減少。許多科學家轉而參與與戰爭更迫切相關的領域,進一步削弱了核研發的可能性。
“儘管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但德國的核武器計畫始終未能接近成功。”
德國的核武器計畫在其全盛期曾集結了近七十位資深科學家,然而這個規模在1943年後隨著人力資源的枯竭而無法持續。不同於美國和蘇聯的核武器計畫,德國的研究顯然受限於多重因素,包括政治迫害、戰爭需求以及資金的重新配置。科學家們對攻克核武器的信心逐漸減弱。
回首過去,哈 Hahn的核裂變發現隨著德國核武器的計畫而受到影響。德國核物理學界的眾多優秀人才因各種原因中斷了研究,讓原本如火如荼的核武器計畫在戰爭進程中逐漸降溫。盟軍在二戰後期竭力收集德國的核技術資料,增加了後續核武器發展競賽的積極性。
在結束二戰後,盟軍的核武器研發成為顯著的全球競賽,德國的經驗則成為後續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或許,我們應當反思的是,戰爭與科學的發展究竟該如何平衡?技術進步是否應該以人道主義為基礎?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