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尼烏俱樂部的秘密會議:這些科學家們在策劃什麼?

在二戰期間,德國Nazi政權開始了一系列與核技術有關的研究計畫,這些計畫包括核武器和核反應爐的開發。這些研究團體被稱作烏拉尼烏俱樂部或烏拉尼烏計畫。這些科學家們在秘密會議上商討的究竟是什麼?

德國的核計畫始於1939年4月,就在核裂變於1938年12月首次被發現的幾個月後,並且持續進行。

在最初的努力中,德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們被徵召入伍,這使得核計畫的推進受到阻礙。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德國軍方接管了這些研究,成立了第二個烏拉尼烏俱樂部,並將其分成三個主要的方面:核反應爐的研發、鈾和重水的生產以及鈾同位素的分離。

歷史學家Mark Walker表示,這一計畫最終在實驗室階段「凍結」,其目標從一開始就設定得相對謙虛。

隨著德國軍事領導層的認識到核裂變對於戰爭的貢獻有限,1942年時,烏拉尼烏計畫的控制權被交給了德國國家研究委員會,隨後計畫被分給了九個主要研究機構。馬克斯·沃基爾還指出,雖然當時有強烈的擔憂,但德國實際上從未接近於生產核武器。

在一封致朋友的信中,奧托·哈恩表達了對核裂變的詳細理解,這些資訊被後來的科學家確認並標記為「核裂變」。

隨後,許多科學家因德國的政治氣候而離開了國家,特別是那些猶太裔的科學家,這進一步削弱了德國的研究力量。經過數個階段的發展,最終的不斷放棄使得研究人員的數量大幅縮減,許多研究者被迫轉向直接的戰爭需求。

隨著1945年歐洲戰爭的結束,各個盟軍國家開始相互競爭,爭取德國核工業尚存的組件,包括人員、設施和物資。這一情況正如在德國V-2彈道飛彈計畫中所見,盟軍都想掌握這些高端技術。

在德國入侵挪威期間,重水的生產得到迅速保障,這對德國的核計畫起到了支持的作用。隨後盟軍對德國的重水生產設施進行了多次破壞。

在烏拉尼烏俱樂部內部,各個科學家紛紛表達對於核技術的不同看法。在會議上,不同領域的學者就核武器的潛力、資源配置等議題展開激烈辯論,然而大部分正式管轄仍集中在軍方手中。

最終的結論是,德國在核武器研發方面相較於其他國家落後,這不僅是因為技術問題,也與政治環境的變化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烏拉尼烏俱樂部的目標逐漸變得模糊,相關的研究與發展也在戰爭壓力下漸漸停滯。

在許多國家對於核武器的開發持續進行的同時,德國的科學家們卻陷入了一場對於他們自身生存與專業的掙扎,其中一些人甚至不得不面對內心的道德糾結。隨著饑荒和資源的減少,他們是否不得不質疑自己的科學追求的真正意義呢?

Trending Knowledge

奧托·哈恩與核裂變的神秘發現:是如何改變戰爭格局的?
<header> </header> 歷史上,核裂變的發現被視為科學界的一個重大里程碑,而奧托·哈恩的研究便是此過程的關鍵所在。1938年,哈 Hahn和他的助理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在德國柏林的實驗室裡發現,當他們將中子轟擊鈾時,可以釋放出巴利(Ba)這種元素。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物理學的新領域,同時也為後續的核武器
為什麼希特勒的原子彈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
希特勒的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展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核武研究計劃,名為Uranverein(鈾會),而這項計劃的失敗有許多複雜的原因。儘管德國科學家在核技術方面曾取得一些早期進展,但最終的研究未能達到其最終目標。 <blockquote> “德國從未接近研發出原子彈,儘管當時的恐懼讓許多人認為他們即將成功。” </blockquote> 1938年,奧托
德國如何在二戰期間暗中進行核武器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試圖成功開發核武器,這引起了世界各國的緊張與關注。德國的核研究,通常被稱為「烏拉尼會」(Uranverein)或「烏拉尼計劃」(Uranprojekt),其主要目的是探索核裂變技術以期製造核武器和核反應堆。這篇文章將探討德國在1942年之前的核研究計劃,及其在期間的成就與失敗。 <blockquote> 首次的烏拉尼會於1939年4月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