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德國Nazi政權開始了一系列與核技術有關的研究計畫,這些計畫包括核武器和核反應爐的開發。這些研究團體被稱作烏拉尼烏俱樂部或烏拉尼烏計畫。這些科學家們在秘密會議上商討的究竟是什麼?
德國的核計畫始於1939年4月,就在核裂變於1938年12月首次被發現的幾個月後,並且持續進行。
在最初的努力中,德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們被徵召入伍,這使得核計畫的推進受到阻礙。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德國軍方接管了這些研究,成立了第二個烏拉尼烏俱樂部,並將其分成三個主要的方面:核反應爐的研發、鈾和重水的生產以及鈾同位素的分離。
歷史學家Mark Walker表示,這一計畫最終在實驗室階段「凍結」,其目標從一開始就設定得相對謙虛。
隨著德國軍事領導層的認識到核裂變對於戰爭的貢獻有限,1942年時,烏拉尼烏計畫的控制權被交給了德國國家研究委員會,隨後計畫被分給了九個主要研究機構。馬克斯·沃基爾還指出,雖然當時有強烈的擔憂,但德國實際上從未接近於生產核武器。
在一封致朋友的信中,奧托·哈恩表達了對核裂變的詳細理解,這些資訊被後來的科學家確認並標記為「核裂變」。
隨後,許多科學家因德國的政治氣候而離開了國家,特別是那些猶太裔的科學家,這進一步削弱了德國的研究力量。經過數個階段的發展,最終的不斷放棄使得研究人員的數量大幅縮減,許多研究者被迫轉向直接的戰爭需求。
隨著1945年歐洲戰爭的結束,各個盟軍國家開始相互競爭,爭取德國核工業尚存的組件,包括人員、設施和物資。這一情況正如在德國V-2彈道飛彈計畫中所見,盟軍都想掌握這些高端技術。
在德國入侵挪威期間,重水的生產得到迅速保障,這對德國的核計畫起到了支持的作用。隨後盟軍對德國的重水生產設施進行了多次破壞。
在烏拉尼烏俱樂部內部,各個科學家紛紛表達對於核技術的不同看法。在會議上,不同領域的學者就核武器的潛力、資源配置等議題展開激烈辯論,然而大部分正式管轄仍集中在軍方手中。
最終的結論是,德國在核武器研發方面相較於其他國家落後,這不僅是因為技術問題,也與政治環境的變化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烏拉尼烏俱樂部的目標逐漸變得模糊,相關的研究與發展也在戰爭壓力下漸漸停滯。
在許多國家對於核武器的開發持續進行的同時,德國的科學家們卻陷入了一場對於他們自身生存與專業的掙扎,其中一些人甚至不得不面對內心的道德糾結。隨著饑荒和資源的減少,他們是否不得不質疑自己的科學追求的真正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