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應該是最安全的環境中,家即是避風港,卻也潛伏著令人髮指的威脅。根據統計,在許多國家,性虐待事件中多數受害者都是被熟悉的人所侵害。仍然,這些悲慘的現實往往讓人不敢置信,尤其當這些加害者的身份是孩子最信任的家人時。
每五名孩子中就有一名在18歲之前經歷過某種形式的性虐待,而這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家人或親密朋友所施暴。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國內約有四分之一的女孩和每20名男孩中就有一人經歷性虐待。令人心痛的是,對於那些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性虐待的孩子來說,其影響是深遠和持久的。他們可能會面臨抑鬱症、焦慮症,甚至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心理健康問題。
在這個問題的根源中,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家庭環境的風險因素,如缺乏監護、情感冷漠、以及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行為,都是導致家人性虐待的潛在原因。」專家強調,家人對孩子的性愛暴力不僅增加孩子未來的心理創傷,也可能建立起代際間的虐待循環。
「許多性虐待的受害者一旦長大,可能重複他們在小時候所經歷的虐待模式,這是社會以及心理健康體系必須面對的挑戰。」
人們經常認為,性虐待的加害者是陌生人,然而,根據各項研究,實際上約30%的性虐待案件是由家庭成員或親密的社交圈中的知情者所造成的。尤其是父母和兄弟姐妹,這些人常常是孩子最親密的依靠,最讓人感到震驚的是,正是這些人對無辜孩子的信任辜負了。
特別是在孩童成長的初期,一旦孩子被施以性虐待,他們的情緒和社交能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根據研究,遭受性虐待的兒童經常會有再發的行為問題,或展示出不當的性行為知識,這些影響無法用時間來消逝。
「兒童在面對性虐待時,感受到的羞恥與恐懼都會影響他們將來的行為,甚至在社交場景中感到孤立無援。」
在討論父母對孩子的不同心理影響時,專業人員提到,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在兒童揭露虐待事件後,能夠儘可能地減輕其心理創傷,增強他們的復原力。相反地,假如孩子在想要揭露自己受虐情況時,受到了冷漠或否定的反應,那麼他們未來的心理健康問題會更加嚴重。
更重要的是,如今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網路社交平台上的性虐待案件也急遽上升。孩童可能在家中、學校或甚至是在網路上面臨威脅,這讓原本應該保護孩子的成年人,卻成為他們最防不勝防的敵人。
「網路是雙刃劍,它可以讓孩子擁有世界資源,但同時也為加害者提供了更多的隱蔽性。」
因此,認識和理解家中如何可能成為性虐待的溫床,並積極展開相關的預防措施,是當前社會必要的意見共識。這不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未來,也是整個社會道德的體現。
到底,如何能讓每個家庭成為真正的避風港,而不是加害者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