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觀賞電影時,複合型影片以其獨特的敘事結構吸引了觀眾的注意。這些影片通常由多個獨立的故事組成,彼此之間並非簡單的線性關聯,而是通過不同的技術和主題相互連結,共同編織出一個更為深刻的敘述。
唯一的共同之處在於這些片段各自的完整性,然而,結合這些片段後,他們所形成的整體卻超過了單一部分的總和。
歷史上,複合型影片並非全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文學中的複合小說。這類作品由多個短篇組成,雖然每篇故事可以獨立完整,但它們之間的關聯性使其織成一個更有深度的整體。引導這一趨勢的小說如詹姆士·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及謝爾伍德·安德森的《溫斯堡,俄亥俄》,在當時引發了如何定義這類作品的激烈討論。
在複合型影片中,各個故事可能會或不會被獨立命名。高度整合的影片,如《愛其實》和《交通》,通常並沒有內部故事的標題,而更傳統的複合影片,如《巴黎,我愛你》和《咖啡與香煙》,則會給每一個片段獨立命名。命名不僅強化了每個片段的獨立性,還幫助觀眾在體驗時,既能理解個別故事又感受到整體結構的重要性。
許多不同的手法被用來連結這些獨立的故事。重複的圖像、共通角色、共享事件或一致的主題都成為了將片段合併的關鍵元素。這樣的手法使得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在不同的故事之間建立聯繫與共鳴。
許多複合型影片通過音樂的巧妙使用,表達了故事之間的情感連結。
每個故事的展開順序對於影片整體意義的解讀至關重要。故事可以按時間順序、主題或地理位置等不同方式排列,而每種排列方式都會帶來不同的解讀效果。
在複合型影片中,音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各個故事之間提供連結。與視覺重複或主題相似不同,音樂能夠即刻引發情感反應,讓觀眾在思考之前就進入情感狀態。
在統一旋律的複合音樂得分中,各故事段落之間並無明顯差異。例如,在《罪惡之城》中,背景音樂風格化,建立了一種氛圍,貢獻於設定,沒有隨著故事角色或故事片段而變化。
相比之下,在複合旋律中,每一段故事擁有獨立且獨特的音樂。例如,在《巴黎,我愛你》中,每個部分的音樂與該部分的故事直接相關,這進一步強調了不同區域之間的多樣性。
主題變化型音樂得分則是以一個主要主題為核心,並依據不同故事段落稍加變化。例如在《大雲的泉源》中,同一主題在每個角色故事中出現,並根據角色的背景加入變化。
透過這些手法,複合型影片的音樂不僅增強了視覺敘事的連貫性,更創造了一個讓觀眾在各個故事中感受到情感共鳴的美妙體驗。那麼,在你看過的那些複合型影片中,哪些音樂元素最讓你印象深刻,並讓你重新思考每個故事的深層聯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