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羅納德·雷根在柏林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了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演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口號便是:“戈巴契夫先生,拆掉這堵牆!”雷根在演講中呼籲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打破圍繞著西柏林的柏林圍牆,這堵牆自1961年以來就將東德與西德隔開。隨著1989年柏林圍牆的倒塌,這句話的影響力在克里姆林宮變得愈加顯著,雷根的演講因此成為冷戰結束的轉折點之一。
“我們歡迎改變與開放;因為我們相信自由與安全是相輔相成的,人類自由的推進能夠加強世界和平的事業。”
雷根的演講實際上並不是他第一次提及柏林圍牆。在1982年訪問西柏林時,他曾說過:“我想問蘇聯領導人一個問題……這堵牆究竟為什麼存在?”人權問題一直是他與蘇聯關係中的一大焦點,特別是在1986年,他對《圖片報》表示:“我呼籲那些負責任的人今天就拆掉它。”
然而,在雷根1987年訪問柏林的前一天,當地有50,000人針對他的到來進行抗議,這也使得德國當局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戒備。在演講當天,柏林的多個區域被完全封閉,以防止抗議活動。雷根在演講末尾提到有些示威者,質疑這些人是否考慮到,當他們追求的政府得到實現時,便再也不會有任何人可以如他們當下這樣行動。
“戈巴契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巴契夫先生,拆掉這堵牆!”
當時,這場演講對於媒體的關注並不算多。時間雜誌的後續報導指出,直到1989年圍牆倒塌後,這場演講才被提升到其目前的地位。東德的共產主義統治者對此演講不屑一顧,曾稱其為“一個冷戰者的荒謬表現”。而蘇聯的塔斯社也對雷根的言辭作出了強烈譴責,指責其過於挑釁與戰爭。
然而,雷根的這番話在西德及其他國家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前西德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在回憶起這一事件時曾表示,這樣的挑戰是他永生難忘的。“他對於世界,尤其是對於歐洲來說,都是一個幸運之舉。”
此外,雷根自認在演講中未能讓更多民眾接觸到他的講述,因為東德警方並未允許他們靠近圍牆。言之凿凿的是,白宮的演講撰稿人彼得·羅賓遜(Peter Robinson)則表示,這句“拆掉這堵牆”的靈感來源於他與西柏林的一位居民的對話,她認爲如果戈巴契夫的開放政策是真誠的,便可以透過拆除圍牆來證明。
許多專家分析雷根的演講時,指出這一口號背後所承載的歷史意義。美國媒體普遍強調這場演講的重要性,卻未必顧及冷戰進程中的複雜變化。某些評論則認為,雷根說的這句話在實質上並不具備強烈的影響力。但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另一位作者詮釋雷根的這場演講不僅僅是一場政治表演,而是在幫助設定冷戰結束的舞台。
毫無疑問,雷根在柏林的演講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烙印,並在冷戰的尾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2019年,為了紀念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演講,一座佈滿銅像的雷根雕像在此地揭幕。
在冷戰的烽火中,言辭如何影響歷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