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中,掌握多種語言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隨著應對這一需求的努力,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框架(CEFR)應運而生,這是一個旨在描述和評估外語學習者能力的指導框架。
CEFR是由歐洲理事會於1980年代開發的,最初是作為“語言學習與歐洲公民身份”項目的一部分,旨在促進歐洲各國之間對語言的學習和教學的透明度和一致性。這個框架的引入,標誌著語言學習、教學和評估方法的重大變革。
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適用於所有歐洲語言的學習、教學和評估方法。
CEFR的標準中包含六個參考級別(A1、A2、B1、B2、C1、C2),這些級別已被廣泛接受為評估個人語言能力的歐洲標準。這一框架不僅有助於教育機構和雇主評估求職者的語言能力,還促進了跨國界的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
1991年,一場名為“語言學習的透明性和一致性”的研討會在瑞士舉行,會議強調了建立一個共同的語言框架的必要性。隨後的項目包括針對認證的語言級別分類的開發,以及在多個國家進行的研究。
CEFR不僅存在於歐洲,且其影響正在向其他國家擴展。
在2001年,歐盟理事會發表了一項建議,鼓勵使用CEFR來設立語言能力的驗證系統。此外,CEFR還區分了語言能力的四個主要活動,包括接受(聽和讀)、產出(口頭和書面)、互動(口頭和書面)以及調解(翻譯和口譯)。
CEFR的設置基於三個主要的維度:語言活動、發生語言活動的領域,以及在參與這些活動時所涉及的能力。這使得CEFR可以靈活應對各種語言學習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學習者。
CEFR將學習者分為三大類,並且每一類別又可以細分成兩個級別。對於每一個等級,框架描述了學習者在聆聽、閱讀、口語和寫作方面應該具備的能力。這使得CEFR不僅適用於歐洲的多種語言,還藉由可翻譯的特性,擴展至其他國家。
這樣的語言能力描繪,無疑為全球語言學習者尤其是非歐洲語言學習者提供了標準參考。
隨著CEFR的推廣,各種機構相繼出現以支持語言學校及相關證書機構,確保其教學和評測與CEFR相符。如EALTA和ALTE等組織的成立,為保持與CEFR的一致性及最佳實踐做出了努力。
在不同國家,CEFR的應用和接受程度各有不同。在法國,教育部門推出了名為CLES的政府認證,以促進CEFR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而德國的Telc機構則專注於根據CEFR標準進行語言考試,這樣的案例在全球愈加普遍。
隨著對CEFR的認識加深,許多國家開始探索CEFR與當地語言能力評估標準的對應關係。例如,加拿大學術界也在考慮如何將CEFR融入國內的語言評估之中。各種組織和學校出現了針對CEFR的對應表,但這一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爭議和挑戰。
CEFR不僅在歐洲內部受到重視,全球的語言學習者也開始關注這一框架的應用。在日本、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地,CEFR的採用逐步增多,這些國家的學者和機構紛紛尋求對CEFR進行本地化的改進,以滿足他們語言學習的需要。
例如,在日本,許多高校和語言教育機構開始重視CEFR框架,以促進多語言學習和跨文化交流。
CEFR的概念對於非西方國家的語言學習者來說,則提出了另一個挑戰。僅僅是將CEFR框架翻譯成當地語言可能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如何將其內容與本地語言文化相結合,才是關鍵。
CEFR的引入代表著語言學習和評估的一個重要轉變,這種轉變不僅限於歐洲,還對全球的語言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如何有效地將CEFR應用到不同語境及文化中,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