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禁忌:為什麼腓特烈大帝的私生活成為歷史上的禁區?

腓特烈大帝(1712–1786)是德國普魯士王國的君主,且普遍被認為在私生活中主要是同性戀者。雖然他有過一場政治婚姻,但卻未曾育有子女,且死後由他的侄子繼位。與他友好的臣子多數為男性,其藝術收藏中也不乏慕名的同性戀作品。然而,他的實際情感關係卻一直是個謎,至今也只能採取揣測的態度。

“我的痔瘡親切地問候你的叉子。”

這是腓特烈於1750年7月寫給他的同性戀秘書兼朗讀者克勞德·艾蒂安·達爾熱的一段話,強烈暗示他可能與男性有親密的關係。另外,腓特烈在年邁時也曾在一份書面文檔中建議他的侄子,對於某些性行為,他自經驗表示“並不愉快”。這都指向了他對男性的渴望。

歷史學家將腓特烈的性取向視為禁忌話題,這一現象在他的生平中似乎形成了一種持續的陰影。腓特烈的同性戀傳聞在他生前便已蔓延於整個歐洲,儘管我們缺乏確鑿的證據來證明他的性關係。不過,當時的許多外交官報告了腓特烈的“不自然的嗜好”,其中一些國家還試圖將英俊的青年安排到他身邊,從而進一步確認了他對男性的偏好。

可能的同性戀關係

腓特烈年輕時期,曾向其導師格倫布考元帥吐露,對女性幾乎沒有吸引力,因此無法想像進入婚姻生活。當時的大約16歲,他似乎開始與彼得·卡爾·克里斯托夫·馮·基特(彼時17歲的隨侍)展開了一段年少的戀情。這一親密關係迅速傳遍宮廷,引起了腓特烈的妹妹維爾海敏的注意,她曾提到過兄弟與這位男孩的關係過於密切。

“雖然我注意到他和這位隨侍的關係過於親密,但我不知其中有多少秘密。”

由於腓特烈王父對於超男子氣概的坚定信仰,他對兒子的“女性嫌棄”大為不滿,進而驅逐基特。此後,腓特烈被送往離宮以“悔過”。腓特烈對於漢斯·海爾曼·馮·卡特的關係同樣引人側目,這名隨侍的厄運最終可能源於腓特烈的父王懷疑他們之間的情感。後來的許多友人回憶起他與卡特的相處,形容他們的態度就如同情侶一般。

伏爾泰與腓特烈的關係

腓特烈在即位後不久,便邀請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入住其在波茨坦的宮殿。這段友誼持續了近五十年,兩人相互吸引,並建立了深厚的文學聯繫。伏爾泰曾有傳言稱其與男性的關係,但對於其與腓特烈的私密範疇並無確切證據。

“我懷疑兩位偉大頭腦間是否有更深層的情感牽絆?”

雖然他們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知識分子辯論與交流,但和對於腓特烈的性向的詆毀或許還是更為直接。在伏爾泰的自述中,他不時地批評腓特烈及其圍繞的貴族圈子,確立了他們之間複雜的依賴與距離感。

腓特烈的藝術品味

腓特烈亦是位熱衷於藝術的君主,他的很多作品中包含了對同性戀的暗示。1739年,他與威尼斯哲學家弗朗切斯科·阿爾卡羅提相遇,雙方均對對方產生了強烈的吸引。腓特烈甚至為阿爾卡羅提寫過一首情詩,意義深遠,暗示了他們之間的情感。

“愛情在他眼中,絕非只是性欲,而是人性中更微妙的高貴情感。”

腓特烈的宮殿內充滿了慕名的藝術作品,甚至包括一些慶祝同性之美的壁畫,顯示其審美品味的同時,也透露出其對男性的渴求。

當代觀點與結論

腓特烈大帝的性向在許多歷史學家的作品中被邊緣化,但存在著不少支持者認為他是一位在同性戀關係中出色的領導者。有學者指出,腓特烈在某種程度上十分了解各種性別愛好與社會規範間的細微差別,並利用這一獨特的處境來進行政治活動。

腓特烈的私生活是一個被歷史嚴格禁止談論的話題,激發了我們如何理解並重新審視這一角色的思考空間。他生命中的性別與愛情的複雜性問題何以影響了他在歷史中的位置與形象,促使我們思考:在歷史書寫中,私生活的秘密應該如何也被放置於顯微鏡下檢視?

Trending Knowledge

無子嗣的王位繼承:腓特烈大帝的家庭背後有何不為人知的故事?
腓特烈大帝,普魯士的國王,生於1712年,死於1786年,對於他的性別認同以及私生活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研究。雖然歷史學家對於他的性取向和關係存在著很多揣測,但普遍認為他可能主要是同性戀者。特別是在他未能育有子嗣的背景下,腓特烈大帝的個人生活及其可能的同性戀關係越發吸引了歷史學家的關注。 <blockquote> “在腓特烈的王宮中,雅各布·卡薩諾
腦海中的秘密:腓特烈大帝的性取向究竟隱藏了什麼?
腓特烈大帝(1712-1786年),普魯士的國王,享有許多戰士和哲學家的聲譽,但與此同時,他的性取向問題卻成為歷史上長久的謎題。雖然有眾多證據顯示他主要是同性戀,但關於他實際的性關係卻仍然人們深感好奇。儘管腓特烈與一位女性的安排婚姻未能生育子女,卻也不會以此為唯一標誌。他對於男性隨扈的偏愛以及對於描繪同性戀題材的藝術作品的收藏無不表露了他內心的秘密。 <blockquote> 「在175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