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英國的物理學家喬爾(James Joule)在前所未有的探索中揭示了一種神秘的現象,稱為磁致伸縮。這種現象使磁性材料在受到磁化時能夠改變其形狀或尺寸,無疑為科學界帶來了新的認識,也開創了許多技術進步的可能性。
磁致伸縮是磁性材料的一種特性,這讓其在磁化過程中可以改變形狀或尺寸。
磁致伸縮的發現在1842年首次被喬爾觀察到,當時他正在研究一個鐵樣品。這項發現的首次記錄使得後來科學家能夠了解這種現象的根源,即磁化過程中材料內部微觀形態的變化。
在磁性材料內部,結構被分為許多稱為「磁域」的區域,每個磁域都擁有均勻的磁化。在施加磁場時,磁域的邊界會移動並旋轉,這些變化最終導致材料的尺寸發生變化。
磁致伸縮是由於材料的磁晶異性,相同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磁化所需的能量不同。
這一切的關鍵在於磁晶異性,這意味著材料在某一特定方向上磁化所需的能量與其他方向是不同的。當施加的磁場不再與材料的「易磁化軸」對齊時,材料會調整自身結構,使得它的易磁化軸與磁場對齊,這樣可以最小化自由能,從而導致應變的產生。
除了磁致伸縮,還有其他相關的效應。例如「Villari效應」,是指當材料受到機械應力時其磁性響應的變化,和「Matteucci效應」以及「Wiedemann效應」。這些效應共同構成了複雜的磁性材料行為體系。
磁致伸縮材料不僅可以將磁能轉換為動能,還能反向操作,這使其在傳感器和執行器的應用中頗具優勢。這一特性可以用磁致伸縮係數 λ 來量化,該係數或為正或為負,定義為隨著材料磁化從零增至飽和值時長度的變化比率。
在各種材料中,鈷展示出60微伸長的最大室溫磁致伸縮。
其中一種最著名的合金是特爾費能(Terfenol-D),它以其卓越的磁致伸縮性而廣為人知。該合金的磁致伸縮值在室溫下可達2,000微伸長,極大地推動了相關技術的發展。此外,其他新型合金如加爾費能(Galfenol)和鋁費能(Alfenol)等,展現出良好的機械特性,適合用於執行器和傳感器的應用。
磁致伸縮合金的微觀結構對彈性應變具有顯著影響。單晶合金通常表現出更優越的微伸長能力,但在機械性能上較為脆弱。另一方面,高面積覆蓋率的多晶合金在改進磁致伸縮性能的同時,也提升了其延展性。透過精心設計的冶金過程,可促進合金內部優先晶粒的異常生長,以增強磁特性。
在應用方面,磁致伸縮材料如電子文章監控、磁致伸縮延遲線和磁致伸縮揚聲器都展現了廣泛的潛力與實用性。這些應用不僅推動了科技的進步,也進一步印證了喬爾當年突破性發現的重要性。
這一特性能在多種技術上得到應用,例如電腦記憶、揚聲器和耳機等。
1862年喬爾的發現不僅僅是一項科學突破,更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奠基石,該發現為後續的技術發展和應用開啟了大門。今天的我們是否能夠想像那些未來將被磁致伸縮技術改變的領域和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