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約12,900年前的年輕乾旱期(Younger Dryas, YD)之初,科學界面臨一個引人入勝的假設:是否一場隕石撞擊事件導致了這一驟然的氣候變化?雖然這一假設(年輕乾旱期撞擊假說,YDIH)吸引了不少關注,卻因其缺乏可重複的實驗數據而受到廣泛質疑。
YDIH假說由一群科學家於2007年提出,這些科學家推測一顆彗星在北美上空爆炸,使北大西洋的洋流受到顯著干擾。這項假說不僅嘗試解釋年輕乾旱期的起因,還與地球史上巨型生物群的滅絕事件聯繫在一起。
“年輕乾旱期的影響似乎不僅僅是氣候的急劇變化,還可能與史前人類的生活和繁衍密切相關。”
儘管YDIH假說引發了關於隕石撞擊的討論,但主流科學界對該假說抱持懷疑態度。許多地質學家認為,年輕乾旱期的成因更多可以歸結為北大西洋洋流的急劇變化,這一變化可能是由於北美冰塊的快速融化和隨之而來的淡水排放引起的。而YDIH的支持者則稱,這種解釋無法充分解釋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微觀證據。
年輕乾旱期的撞擊假說之所以引發爭議,部分原因是其支持者所提出的證據之一——微小的有機粒子及稱為「黑層」的沉積物,這些被認為與大規模的野火有關。然而,這些觀察結果在被其他科學家檢驗後,並未得到一致認可,甚至有證據表明,這些沉積物的形成可能反映了普通的地質過程,而非隕石撞擊的產物。
“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假設中所涉及的標本變異性和不同解釋的可能性。”
此外,撞擊假說的支持者提出,這一事件或許還導致了當時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及一些人類文化的消失。大多數科學家卻指出,這一論斷並不成立,因為在不同地區的滅絕時間差異顯著,一些物種的滅絕與人類的活動及氣候變化的多重因素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乾旱期撞擊假說的運動,與美國教創運動(Creationism)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這使得其科學性遭受更大的挑戰。此外,部分YDIH的提倡者因為其研究中的數據不透明和重複性問題而受到廣泛批評。這些問題亦讓讀者不禁思考:是否在科學研究中,透明度和可重複性才是獲得信任的基石?
“不論科學理論多吸引人,沒有充分的證據和支持資料,終究難以尋得廣泛認同。”
在今年的一項研究中,學者們重申了對YDIH假說的質疑,指出其提出的微小顆粒及「黑層」等證據大多無法獲得重複實驗支持。研究者們甚至嘗試用碳同位素年齡測定與其他地質樣本進行交叉比對以核實YDIH的相關性,結果卻發現這些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暗示YDIH的真實性仍然需要進一步探討。
而關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某些研究發現早期人類社群的數量與年輕乾旱期起始沒有顯著相關性,這一點更是對YDIH假說的另一個有力挑戰。在討論人口動態時,科學家們的觀點正逐漸轉向多元與綜合,使得這一歷史事件的面貌愈加清晰。但即便如此,YDIH假說目前仍顯示出一種持久的吸引力,因為它試圖連結宇宙事件與地球的氣候變化。
從一開始,YDIH假說的提倡者就宣稱要引起大家對潛在的隕石撞擊影響的重視。然而,隨著科學討論的深入,許多外部因素無法被忽視,我們是否要重新檢視那些看似明顯的假設創立是否真正站得住腳?這讓人不禁思考:科學的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